砥礪奮進展宏圖 改革發展鑄輝煌
——秦安縣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綜述
改革開放40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史上濃墨重彩的40年。40年風雨歷程,40年滄桑巨變。沐浴著改革的春風,踏著開放的步伐,秦安縣委、縣政府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搶抓發展機遇,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加快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砥礪奮進、改革創新,不斷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顯著成就。全縣綜合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發展,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改革開放40年,也是秦安縣農業迅速發展的40年,尤其近年來,秦安縣堅持增收為本、穩糧強特、提質增效的農業發展方略,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三變”改革為主線,以構建高效的生產、經營、產業體系為核心,呈現出農業豐收、農民增收、財政增長、民生改善的局面。2017年,全縣實現現價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76899萬元,其增加值164661萬元,增長5.87%。全年新修梯田2.7萬畝,年末水平梯田達到98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1萬畝,保灌面積8.74萬畝,水窖73708眼。農業方面,實現現價農業總產值245716萬元,實現農業增加值147744萬元,增長6.76%。林果業方面,全縣實現現價林業總產值1977萬元,增長30.96%;實現林業增加值213萬元,增長8.97%。林產品產量達2760噸,其中花椒產量1280噸。畜牧業方面,全縣實現現價畜牧業總產值29047萬元,增長2.49%。農林牧漁服務業方面,全縣實現農林牧漁服務業總產值153萬元,實現農林牧漁服務業增加值40萬元。
特色產業提質增效。如今到秦安,琳瑯滿目的商品、紅火的交易場面,無不折射出秦安積極發展多元富民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帶動全縣經濟迅速發展的成果。改革開放40年來,秦安縣依托林果資源優勢,狠抓以果品精深加工為主的工業園區建設,積極扶持發展以果品貯藏、果汁生產、花椒加工等為主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中國桃之鄉”“蘋果之鄉”“花椒之鄉”成為了秦安的三張亮麗特色名片,并成為國家認證標志。目前,全縣林果總面積達90.93萬畝,其中掛果面積62.52萬畝,年產量91.14萬噸、產值33.36億元,全縣人均林果收入5853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1.7%。其中,僅秦安蘋果、秦安蜜桃、秦安花椒品牌價值分別達24.86億元、13.28億元和75.91億元。而從肩扛到高鐵疾馳,則是秦安特色商貿流通業日益繁榮的巨大變化。一直以來,秦安縣緊抓“商貿活縣”建設,加快構建倉儲配送、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現代物流體系,全力打造中國西部現代小商品城。各類網店交易額達6.7億元。落地秦安的“中農聯·關天國際農產品電商冷鏈批發物流園”項目運營后,預計市場總體年交易銷售額50余億元,將帶動涉農電商線上交易超過20億元。秦安,更是勞務輸轉大縣,全縣堅持以推進新建項目建設吸納就業,扶持非公經濟發展助推就業,大力實施全民創業工程。2017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6133人,輸轉城鄉勞動力11.23萬人,全縣勞務收入為21.78億元。通過充分挖掘文化旅游資源,加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大地灣博物館、解放紀念館、報紙牌匾博物館建成并免費開放,鳳山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旅游景區,劉坪何灣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大地灣景區、鳳山景區、朱灣景區先后被列入省級旅游大景區和旅游扶貧重點村建設規劃,2017年全縣共接待各類游客301.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2.1億元,旅游業已成為富民強縣的又一大產業。
非公經濟蓬勃發展。如今,當你行走在秦安城區,你會驚嘆于這座城市的商貿活力:大型超市、連鎖店、特色店等大店小店鱗次櫛比,家電、珠寶、服裝、小吃等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同樣,在各大工業園區,一大批發展前景好、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相繼建成投產,這種活力和繁華,與全縣非公經濟蓬勃發展密不可分。改革開放40年來,秦安縣大力發展非公經濟產業,截至目前,全縣共有非公有制經濟組織13231戶,從業人員51172人,注冊資金總量達到121.61億元。企業集團4戶,規模以上非公有制經濟主體48戶,擁有注冊商標396件,甘肅省著名商標14件、市知名商標15件。2017年度上半年全縣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280戶,同比增長20.6%,完成“個轉企”80戶,占全年任務數66.67%。非公經濟出口額3462萬元,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4.05億元,同比增長24.74%;上繳稅收8977.15萬元,城鎮新增就業4030人;新增授權專利數4件,新申請商標67件,注冊商標52件,2017年上半年全縣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0.7億元,占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3.77%。近年來,秦安縣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作為推進就業工作的主要手段,建立完善工作機制,推進創業創新帶動就業,不斷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深入推進省級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示范縣和創業就業孵化基地建設,共建成1個縣級創業服務專區、7個鎮級就業和社保中心及120個村級創業指導室,創建省級創業就業孵化基地1家,市級創業孵化基地1家,縣級就業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園區)25家。全縣新增創業創新人員1300人,創業帶動就業3800人。完成“個轉企”120戶,發展非公企業200戶,培育農民專業合作社1005戶,實現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4%以上。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在黨的富民政策光輝照耀下,秦安縣爭取實施了城南集中供熱工程、保障性住房、農業綜合開發、土地開發治理、農村飲水安全、教育全面改薄等一大批城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寶蘭高鐵的開通改寫了秦安不通鐵路的歷史,使秦安至蘭州的行程由4個多小時縮短至1小時左右,秦安至西安的行程由5個小時縮短至2小時左右。即使遠在1400公里以外的北京,目前最快的一趟高鐵,也只需7小時46分鐘;引洮飲水二期工程建成后將覆蓋秦安縣17個鄉鎮,徹底改變全縣水資源貧乏的現狀;秦安通過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的城南片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已初具規模;改造鋪油城區道路23.5公里,鋪設人行道10.9萬平方米,南小河便民橋、葫蘆河3號橋全面建成通行,城區供水擴建二期、城區污水處理廠和生活垃圾填埋場建成運營,啟動了投資4.75億元的城區“4811”防堵暢通工程,成紀大道、葫蘆河1號橋、街泉路改造提升工程和北壇休閑廣場、地下商城等工程建設正在加快推進,城市綜合功能不斷完善;建成保障性住房6386套,硬化鄉村巷道164萬余平方米,改造農村危舊房1.3萬戶,建成“百兆光網寬帶”示范村280個;完成農村公路通暢工程381條991公里,實現了建制村通暢工程全覆蓋;實施了全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和鞏固提升工程,基本解決了全縣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的問題。生態文明建設凸顯新成效,建成了“百里生態文化長廊”、葫蘆河生態公園、鳳山文化生態公園等示范工程,創建省、市級“千村美麗”示范村17個,城鄉環境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改革開放40年來,秦安縣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截至2017年底,全縣實現貧困村科技特派員全覆蓋,先后引進推廣地膜覆蓋、間作套種、果椒無公害生產、蔬菜設施種植等先進實用技術80多項,取得科技成果250多項,連續3次榮獲“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稱號。學前教育、職業教育等快速發展,義務教育、高中教育質量穩步提升,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增強,秦安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2017年底,全縣學前教育入學率93.21%,義務教育鞏固率98.47,高中階段入學率93.65%。衛生事業成就輝煌,有序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加強村衛生室等醫療基礎設施建設,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日趨完善,秦安被命名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縣和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2017年底,全縣有各類衛生機構31家衛生事業從業人員1639人,標準病床1394張。新農合參合率達99.68%。文化事業欣欣向榮,以文化惠民等重點工程為抓手,大力發展優秀傳統文化,努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推動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發展,創排了大型秦腔歷史劇《隴上鐵漢》,長篇小說《貨郎客》出版發行,女媧祭典儀式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連續成功舉辦了“走進桃鄉秦安·感受美麗田園”主題旅游活動,并被農業部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社會保障不斷健全,完善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和孤兒供養標準逐年提高,各項惠民政策全面落實。2017年底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24221.14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達到135.4億元,是1977年的8462.5倍。40年來,一項項改善民生、保障民生的政策措施落實到了秦安的家家戶戶,以城鎮、農村低保和養老、失業、醫療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體系已經建立。
生態建設成果喜人。改革開放40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更加突出位置,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積極貫徹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近年來,縣上以“百里生態文化長廊”建設、“三荒”治理、“三邊”(公路邊、鐵路邊、村莊周邊)美化和城區“一山兩河”(鳳山、葫蘆河、南小河)景觀打造為重點,先后完成生態造林13.7萬畝,栽植行道樹982公里,推動“生態秦安”建設邁上新臺階。2017年底,全縣實有林地面積90.93萬畝,比1977年的10.41萬畝增長8.73倍,森林覆蓋率達到29.98%。加強生態修復與保護,積極開展國土綠化行動,加快推進“三北五期”防護林、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等林業生態工程建設,堅持把生態保護與美麗鄉村建設、全域無垃圾創建相結合,創建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6個、市級示范村11個,整潔村130個。加大環境監管與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深入開展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重點抓好建筑施工和渣土車管理、煤質監管、黃標車淘汰和禁燃區管控等工作,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全面落實“河長制”,進一步加大對葫蘆河、清水河、南小河、顯清河、西小河等河道治理力度,著力解決葫蘆河斷面水質超標問題。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廣生物防治和有機肥投放,嚴控化肥、農藥使用,切實筑牢食品安全防護墻。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全面推行垃圾分類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廢舊農膜回收和“以舊換新”,不斷提高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率。積極倡導節能環保和綠色低碳生產,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推進水資源循環利用和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嚴格執行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淘汰落后產能,不斷提高新型材料、新型能源在建筑、交通、運輸、供熱等方面的利用率。
深化改革煥發活力。秦安縣堅持把改革作為加快發展的強大動力,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黨的建設制度和紀律檢查體制改革不斷深化,農村宅基地使用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商事制度改革、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農村“三變”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公務用車制度改革、司法體制改革、行政監察體制改革有序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教育教學改革取得新成效,城鄉居民醫保實現整合,省內新農合異地結算全面推行。積極推進金融扶貧、農村教育、黨建機制改革創新和“兩保一孤”大病醫療商業保險模式,探索出了特困群體兜底式醫療保障新途徑并在中央改革辦《改革情況交流》上專題刊發推廣。隴城教育園區作為全省教育扶貧的典型在教育部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作了經驗介紹,辦學模式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改革在哪里”欄目進行報道。扎實推動文旅結合助推縣域經濟發展,成功舉辦了2018年大地灣文化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為秦安縣考古研究、文化遺產保護及文化資源開發與利用探索了好方法新路子,為培育秦安的特色文化品牌,推動秦安經濟社會的健康快速發展作出了積極的嘗試和探索。黨內激勵關懷幫扶機制受到省市高度關注。以開放和優化招商環境為引領,充分利用絲綢之路敦煌文博會、蘭洽會、伏羲文化旅游節等節會平臺,積極推介洽談項目,吸引資金,實施了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大地灣印象酒店等一批重大項目,有力地促進了全縣經濟社會的較快發展。
精準脫貧成效顯著。近年來,秦安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一號工程”來抓,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和省、市脫貧攻堅推進會議精神,堅持把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加快脫貧攻堅進程的有力抓手,圍繞“兩不愁、三保障”,以飲水和住房安全為重點,補短板、強弱項,著力推進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全縣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全縣貧困村由2013年底的193個減少到177個,貧困人口從2013年底的18.12萬人減少到60009人;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底的31.73%下降到10.79%,凈下降20.94個百分點。秦安縣始終把產業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重中之重,共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2.45億元;2個全國“保險+期貨”項目落地秦安,已為20戶貧困戶15.2萬斤蘋果提供價格保障,理賠10.64萬元。秦安縣把機制創新作為推動脫貧攻堅深入開展的根本動力,在不斷完善推廣“兩保一孤”保險金融扶貧、“隴城教育園區”教育扶貧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大力發展電商、“三變”改革、“扶貧車間+”等扶貧模式。累計認購果樹22萬棵,實現銷售收入6000多萬元。通過“三變”改革,1.2萬畝土地入股49家企業,實現農民保底分紅500萬元。積極建成生產車間、加工車間、電商車間、流動車間等一線扶貧車間28個,吸納580名貧困人口穩定就近就業。
(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