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102813.jpg)
深秋時節,走進秦安縣王鋪鎮張咀村,村頭的古堡、美麗的田園風光與四通八達的水泥路、設施齊全的文化廣場、運送蘋果的車輛相互交融,訴說著這個地處山區的農村正在發生的巨變。
![](/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100137.jpg)
張咀村有114戶529人,目前還有未脫貧戶22戶105人。多年來,張咀村一直以種植小麥等傳統糧食作物和馬鈴薯為主,地域偏僻,交通不便,產業基礎薄弱,脫貧壓力較大。近幾年,張咀村大力培育和發展蘋果、花椒等主導產業,推動合作社、龍頭企業積極吸納貧困戶入股,村民的增收路子更寬了,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勁頭更足了。產業發展、危房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等各項工作加快推進,村容村貌更美更靚,老百姓的生活確確實實變好了。
![](/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101394.jpg)
產業發展——合作社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在張咀村,張新勤和他的眾康源生態養殖合作社小有名氣。這個注冊資金500萬元的合作社,廠房面積480㎡,育苗房400㎡,散養場地600余畝,現有散養青腳雞、蘆花雞、良風雞三個雞種4000多只土雞,并積極推廣和普及土雞改良,形成適合當地資源和市場需求的土雞產品。
![](/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337899.jpg)
“7名員工中貧困戶3人,合作社19個成員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 張新勤說,“合作社主要生產優質土雞產品,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管理。因為遠離人口稠密區和污染源,飼養環境優良,飼喂方式健康,發展前景不錯。”
![](/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336767.jpg)
貧困戶張小林以土地入股了合作社,他說,現在合作社的分紅,一種是股份分紅,另一種是按成員的業務交易量分紅。合作社免費給貧困戶發放雞苗,然后按照市場價格收購,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賺錢了。
![](/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106331.jpg)
危房改造——保障住房安全優化人居環境
村民張中信常年患病,是低保戶,危房改造拆除了他們家破爛不堪的老房子,如今,新房已經蓋成,粉刷完工之后,春節前就能入住新居了。村黨支部書記王代虎介紹,今年全村危房改造工作進展順利,共拆除重建1戶,加固維修48戶,目前已基本完工。
![](/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059479.jpg)
張咀村依托自然生態資源,進一步完善村居基礎設施,優化人居環境和生態環境。他們在沿村道路和山坡上綠化造林,建設了各種健身器材、藍球場等設施齊全的村文化廣場。遠眺近觀,迤邐的山影、 葳蕤的林木,仿佛身在畫中。“村里更美了,農閑時也有了活動的好場所。”張咀人茶余飯后可以像城里人一樣過上“公園式”的生活。
![](/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107187.jpg)
鄉村記憶——張咀村記憶館記住鄉愁留住鄉情
張咀人過上了好日子,但那份曾經的記憶卻一直縈繞心頭,揮之不去,他們把伴隨了幾代人的珍貴器物連同這段歲月保存在了“張咀村記憶館”。張咀村記憶館由幫扶單位天水軍分區投資15萬元于2018年5月建成。記憶館陳列有農家生產生活用品,如犁、耙、繡花藍、長燈架、石磨等,也有鄉土氣息濃厚的民俗文化物品,展品種類繁多,布置富有特色。走進記憶館,會讓每個人沉浸在濃濃的歷史情懷里。
![](/Files256/BeyondPic/2018-11/8/20181107101335190.jpg)
豐富的文化元素,傳承著時代記憶,記憶館不僅裝扮了現代人居環境,也產生了社會效益,使鄉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具有新的內涵、產生新的凝聚力,為豐富鄉村旅游夯實基礎,帶來了鄉村振興新的經濟增長點。
(天水在線編輯: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