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2018年大地灣文化與科技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討論會,來自哈佛大學、牛津大學、李約瑟研究所、密歇根大學、布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科技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敦煌研究院、陜西歷吏博物館、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文博機構有關專家學者等共100余人參加。討論會主要圍繞“秦安大地灣遺址的文化遺產價值與保護開發”進行了討論發言。討論會由秦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東明主持。
討論會上,專家學者們充分發揮各自的卓越智慧和專業特長,從大地灣文化、考古、歷史及科學價值等方面探討和交流了各自的觀點。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大地灣遺址及出土的文物在同時期遺址中具有較強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尤其是大地灣聚落選址布局,完善合理的功能分區,成熟應用的防潮材料和技術,以及大量出土的制作精美的陶、玉、石、骨制品等文物,有力地證明了當時社會生產力已經達到較高水平,也充分體現了先民的科技智慧。同時,專家學者們就大地灣遺址的保護、研究和利用等方面提出了許多具有建設性的意見建議。
大地灣遺址,發現于1958年,被評為20世紀中國百項重大考古發現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自1978年進行了考古發掘后,國家及省、市、縣高度重視,成立了專門的保護機構——大地灣文物保護研究所,劃定公布了遺址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明確了保護區劃,編制了《大地灣遺址保護規劃》,實施了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及大地灣大景區項目建設。
據了解,2018年5月2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形成和早期發展有了總體性認識,用考古資料明確了中華早期文明的發展從多元到一體的路線。距今6000年前,在中原、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在生產發展的基礎上已經開始出現社會的分化。從距今5000年至距今3800年左右,各地陸續建立了自己的國家,步入了文明。中華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不僅表現為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西遼河流域各種文明間的聯系、交流,而且表現在對外來文明的吸收、借鑒與發展上。考古研究表明,大地灣遺址包含五個文化期,大地灣遺址最早距今7800年,最晚距今4800年,有3000年文化的延續,全景式展現了從農業社會初期的小型社群發展到初步文明化社會的歷程,在探索中華文明起源等方面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