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54/BeyondPic/2017-9/18/20170621050641337.jpg)
黨的十八大以來,秦安縣緊緊抓住“絲綢之路經濟帶”和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機遇,以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為切入點,依托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把文化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抓,使全縣文化旅游業呈現出健康繁榮的發展態勢。
加強完善基礎設施,文旅產業規模壯大。全縣先后建成秦安解放紀念館、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433個農家書屋、3個農村電影固定放映點、428個“鄉村舞臺”以及覆蓋縣、鄉、村三級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文化館、圖書館被文化部評為三級館,“四館一站”全部免費開放,年受惠群眾達20余萬人(次)。啟動了劉坪何灣桃花景觀和大地灣景區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工作。截至目前,全縣有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5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家A級旅游景區,2家星級賓館,3家星級農家樂,2個甘肅省歷史文化名村,隴城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和“中國旅游文化名鎮”,劉坪何灣萬畝蜜桃基地被評為“中國美麗田園”,王尹鎮被評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文藝書寫繁榮,旅游與演藝不斷融合。立足地域文化特色和歷史文化資源優勢,秦安全力打造文化旅游藝術精品,努力推動文化旅游向高品質和多樣化發展,以秦安小曲為表演形式,創排了《殺雞宰鵝》《村官浪漫曲》《風雨貨郎情》《草根》等一批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較強的優秀舞臺藝術作品,一些劇目相繼在中國曲藝節、全省戲劇紅梅獎大賽、全省新劇目調演等重大藝術賽事上獲得了獎項。編輯出版了《秦安小曲集成》《女媧文化論叢》《李白故里在秦安論叢》《大地灣文學》。通過舉辦春節聯歡晚會、秦腔名家演唱會、秦安小曲大賽、書畫展覽等系列文化活動,全面實施送戲下鄉、送圖書下鄉、送電影下鄉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強對農民自辦文化的扶持引導,初步形成了蓮花鎮、隴城鎮的秦腔業余演出隊伍,郭嘉鎮暖泉村、安伏鎮安伏村和西川鎮李堡村的秦安小曲自樂班,興豐鎮付寨村的春節文藝晚會等業余演出團體和具有秦安特色的文化品牌,使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實力明顯增強。
文化藝術繁榮發展,演藝活動異彩紛呈。全縣先后引進一批文化旅游產品銷售企業,并支持民間資本投資發展文化產業。大地灣文化印象酒店、城市數字影院等項目完工并開業運營。同時,建立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成立了秦安小曲協會和小曲藝術研究室,加強對秦安小曲的保護和傳承。秦安小曲《綠野回春》《報春輝》分別獲第八屆河南寶豐馬街書會全國曲藝邀請賽創作演唱節目二等獎、第八屆中國曲藝節優秀節目獎。新創排的大型歷史秦腔劇《隴上鐵漢》在蘭州參加了歲末年初推進戲劇大省建設優秀劇目展演,為宣傳秦安歷史人文精神風貌起到了積極的宣傳作用。圍繞精準扶貧為民富民行動新創拍的秦安小曲曲目《惠風勁吹夏家灣》獲得2016甘肅省第三屆“飛天杯”百姓小品曲目一等獎和2016年“中華頌”第七屆全國小曲小品大賽金獎,為全縣扶貧攻堅戰役提供了精神支持;籌資60萬元完成了大型紀錄片《媧皇祭》拍攝工作,擇期將在中央四臺播出。截至目前,全縣有國家級非遺保護名錄2項(秦安小曲、女媧祭典)、省保名錄3項(蠟花舞、麥稈編、殼子棍)、市保名錄11項、縣保名錄8項。
實施項目建設,完善景區服務功能。啟動實施了大地灣文化旅游產業園建設工作,編制完成《秦安大地灣文化旅游產業園概念性規劃》,爭取世行貸款投資2.3億元,目前已完成2次項目識別鑒定工作,正在項目審批。依托隴城鎮豐富的女媧、三國等文化資源,以打造尋根祭祖圣地為目標, 成立了天水市女媧文化研究會,每年都組織女媧民祭活動。實施了上關明清一條街和隴城歷史文化名鎮維修保護工程,在街亭古戰場遺址建成仿漢亭1座,建成女媧祠廣場和西番寺廣場,修建了祭壇,對街亭古戰場遺址及女媧洞周邊進行了綠化,目前正在實施女媧祠修繕保護工程。實施建成了葫蘆河生態公園、鳳山景區等,為市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的場所。
強化宣傳推介,文旅品牌日益提升。反映甘肅歷史文化名村鳳山村的電視紀錄片《詩禮傳家》在央視《記住鄉愁》欄目播出;反映葉堡鎮石節子村的電視紀錄片在央視《江河萬里行》欄目播出;秦安桃花會宣傳片、秦安蜜桃專題片先后等在央視七套播出。通過組團參加深圳文博會、省文博會、西洽會、蘭洽會、伏羲文化旅游節等大型節會,積極開展對外宣傳促銷,加強區域合作,實現市場共享,利益共贏。先后多次成功舉辦了女媧祭祀典禮、秦安果品博覽會、紀念安維峻研討會和“相約桃鄉秦安 感受美麗田園”旅游活動等節慶活動,大力提升了秦安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Files254/BeyondPic/2017-9/18/2017041311564293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