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課
9月1日,是秦安縣安伏學區(qū)代課教師楊銀德在楊家山教學點任教滿30周年的日子。
一所學校、一位教師、一群學生。30年來,他教完學生,又教學生的孩子,年復一年、日復一日……
今年秋季開學,村里3名適齡兒童前來報名。學生越來越少了,楊銀德的心里難免有些酸楚。但內心深處讓他無法放下的,是對鄉(xiāng)村教育事業(yè)難以割舍的情懷。
升旗
1
“盡管去年4個,今年3個,但留在村里的適齡兒童該上的都上了。即便就剩1個學生,我也會堅守下去!
9月1日,時斷時續(xù)下了一周的秋雨終于停了。年過五旬的楊銀德早早起來,將距離校門處百十米長的一段泥路坑洼明顯的地方,用鐵鍬平了平,好讓3名學生到校時腳下利索些。
“今年報名的3個孩子中,2名就讀1年級,1名年齡小只能先讀學前班。”楊銀德說。
楊銀德是秦安縣安伏鎮(zhèn)伏洼村的村民,也是安伏學區(qū)楊家山教學點唯一的一名教師。自從21歲成為一名代課教師后,他獨自一人堅守在這所學校任教已30年。
1所學校、1名教師、3名學生,是今年秦安縣安伏學區(qū)楊家山教學點的真實寫照。
早上7時40分,1年級同學伏江濤、楊景博和學前班同學伏鑫姚均按時到校,單人單桌呈橫向一字形坐了下來。大約20平方米的教室里,3名同學的桌凳被擺放在距離講臺不遠不近的位置,教室前后空出一大塊地方。
到了上課時間,楊銀德摁響上課鈴后,夾著書本走上講臺,一節(jié)繪聲繪色的語文課在漢語拼音a、o、e的朗讀聲中開始。
第三節(jié)是美術課,當得知3名同學事先都沒有買圖畫本后,楊銀德趁第二節(jié)課后孩子們繞著旗桿追逐嬉戲的當口,拉上校門快步去村里小賣部買了3本圖畫本回來。
楊銀德說,下了一周的雨,地里的草瘋了似的長高了半截,一名學生的家長去地里除草中午沒回家來,打電話將孩子委托給他。
殊不知,楊銀德家地里的草也密密麻麻蔓過了腳踝,媳婦一早也去地里忙活了。中午11時30分放學,楊銀德看著其他兩個孩子回家后,便領著這個學生回到家自己動手做飯。
飯后,按學區(qū)安排,當天下午是整個轄區(qū)各校負責人集中到鎮(zhèn)上學區(qū)召開新學年安全教育會議的日子!暗乩锘蠲Γ议L碰巧下午都不在家,左思右想覺得3個娃在校沒人照看不行,我去開會時只好把娃都領上了!睏钽y德坦言,他明知自己帶著孩子乘車去開會本身就違反相關規(guī)定,但他是一校之長,不能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必須負責孩子在校時段的安全。
楊家山教學點只開設1至2年級課程,上學期結束后,4名在本校讀完2年級的學生去了別校讀3年級,看著學生一年比一年少,楊銀德當時沒法確定今年秋季楊家山教學點還有沒有新生。他便在暑假期間事先在村里摸了摸適齡兒童的底。最終結果顯示,只有這3個孩子符合入學要求。
“盡管去年4個,今年3個,但留在村里的適齡兒童該上的都上了。即便哪年就剩1個學生,我也會堅守下去。”楊銀德說。
楊銀德送孩子們回家
2
“咱家的一茬麥子不割,是一年的事;學校修不好,是幾輩人的事!”
安伏鎮(zhèn)伏洼村雖說是個僅有百十戶人家的自然村,楊家山小學卻始建于上個世紀五十年代。
1986年,高中畢業(yè)的楊銀德高考時僅以2分之差名落孫山,次年補習一年仍舊未能如愿,適逢當年秋季縣上招考民辦教師,他以原安伏鄉(xiāng)第一名的成績被錄用。
1987年秋季開學,楊銀德成了楊家山教學點的一名代課教師。
然而,當楊銀德走進學校后發(fā)現,眼前的校園現狀和他想象的大不一樣:校園沒有圍墻,只有一間掉了墻皮的教室,一塊木板立在門框上左右晃動,窗戶上看不見一塊玻璃。沒有課桌,學生上課只能趴在泥土砌成的土臺子上寫字、讀書。
之后一段時間,楊銀德先拿來自家曬花椒的塑料布,堵了風口,又在兩個土臺子中間架起一塊木板,讓學生當課桌用。寒來暑往,楊銀德一干就是十多年。
2000年前后,村民家家戶戶日子過得較以前好了許多。楊銀德看著破舊的教室,決心著手改變教學面貌。
從那時起,他開始在村民中做動員,發(fā)動群眾,籌資籌勞。最終,在全村人的大力支持下,2007年秋季新學年開學時,一座煥然一新的校園終于建成投入使用。
楊銀德至今保存著一個筆記本,里面密密麻麻記錄著建校前后籌資籌勞的具體數字,誰捐了多少錢,誰出了多少工,都記得很詳細。然而,里面唯獨沒有關于他自己一家出資、出力記錄。
從楊銀德記錄的數據看,這所嶄新的學校一共花費資金65000余元,投入的義工累計200多個。所有建校資金全部來自村民們捐款。
新校建起來了,村民們欣喜之余卻壓根不知道楊銀德一家為了建校付出了多少;貞浧甬斈昵樾危瑮钽y德的妻子至今記憶猶新。
2007年暑假,正值麥收時節(jié),可是楊銀德卻整天在學校的建筑工地上。因為常年一個人超負荷地干重活,患上嚴重膽結石的她看著要收割的麥子,一籌莫展,只能收一點是一點,最終因收割不及時遭了雹災。
妻子欲哭無淚,忍不住埋怨丈夫時,楊銀德卻說:“咱家的一茬麥子不割,是一年的事;學校修不好,是幾輩人的事!”
楊銀德和學生們的第一張合影
3
“只要村里的每個孩子向著自己的夢想起航的時候,我能盡力推他們一把,就心滿意足了!
在楊銀德辦公室抽屜里,3張不同時期的照片被他視為珍藏。
第一張黑白照片拍攝時間顯示1989年6月,當時的楊銀德雙臂交叉抱在胸前,20多名孩子或蹲或站圍成一圈;從第二張和第三張照片上學生人數看,是楊家山教學點學生總人數由50名向60名遞增的一個縮影。楊銀德說,在校生有60多名那會兒,是他任教期間學生人數最多的時段。
據他講,自己剛到楊家山教學點那會兒,學校只有1間教室,1個班,2名學生。
好在楊銀德是本村人,對村民家生養(yǎng)孩子的狀況大致了解些,也知道當時這里的村民大多不愿意送女娃上學。
“我要讓村里每個孩子,不分男女,都能上學讀書!”工作之余,他硬著頭皮,挨家挨戶去動員村民送孩子上學。
憑著一股子“倔”勁兒,楊銀德當時一有時間就往沒有讓娃上學的村民家跑,最后,村里的十多個女娃都上了學,還有好幾個輟學在家的男孩子也重新走進了校門。
1989年第二學期,學校在校學生人數由開學初的2名,增加到近30名,楊家山教學點再沒有出現過學生輟學現象。
今年8月23日晚,楊銀德下地回來剛躺在床上,村民伏成圓打來電話,邀請他一定去家里一趟。推辭不過,等他過去才知道,他教過的學生伏少鵬今年高考取得481分的好成績,被蘭州一所大學錄取。與此同時,村民楊永勝家的兒子楊尚義今年考了562分,被重點大學錄取。
“每年這個時候,是我最開心的時候!蹦赀^五旬的楊銀德笑得合不攏嘴。截至目前,他教過的學生中,考取本科的已有25人,?30余人,高職類50多人。
盡管如今教的只是小學1至2年級,但是,出于對教師職業(yè)的熱愛,楊銀德一直在努力提高自己。目前,他已經利用業(yè)余時間,函授學習完了漢語言大專全部課程。
2013年9月,楊銀德被省教育廳評選為“隴原優(yōu)秀鄉(xiāng)村校長”,同時被天水市教育局評為“最美鄉(xiāng)村校長”。2016年12月,在秦安縣“百名最美秦安人”評選推介活動中,楊銀德榮獲“最美教師”榮譽稱號。
在三尺講臺上堅守30年,楊銀德無怨無悔。然而,屢屢面對曬得黝黑的妻子時,內疚之意難免油然而生。
“這些年,家里家外的活大多都落在了她身上,這輩子跟上我,也真是苦了她了!”楊銀德說。
說起自己的夢想,楊銀德說:“只要村里的每個孩子向著自己的夢想起航的時候,我能盡力推他們一把,就心滿意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