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全國著名詩人、作家和知名媒體記者走進詩意天水”采風團深入秦安縣開展采風活動。著名作家、《人民文學》雜志社副主編徐坤,著名詩歌翻譯家汪劍釗,著名詩人、云南省文聯一級作家雷平陽,著名詩人、小說家西娃等與新華網、人民網、鳳凰網、《羊城晚報》、《南方日報》等全國知名媒體記者共60多人,先后來到大地灣史前博物館、大地灣原始復原村落、李氏宗祏等地,感受底蘊深厚的歷史文化,聚焦秦安文化旅游產業發展。
天水日報社副總編輯王若冰、閆小鵬,秦安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徐東明,市、縣相關單位的負責人一同參加采風活動。
據了解,這次文化采風活動是首屆“中國天水·李杜詩歌節”的活動內容之一。11月5日至6日,全國著名詩人、作家和知名媒體記者走進麥積山、伏羲廟、大地灣遺址、秦安李氏宗祏等地,開展以“走進詩意天水”為主題的采風活動,并于11月5日晚參加了在秦州大劇院舉行的首屆“李杜詩歌獎”頒獎典禮。
采風團一行首先來到了大地灣史前博物館。映入眼簾的是用黃土泥層裝飾的建筑外觀,其與周圍的地質地貌、自然環境、古文化遺存協調一致,呈折線型延伸到古河道邊,處于半地下狀態,建筑風格古樸宏大。該展覽以“文明序曲——大地灣遺址考古成果展”為主題,分為“發掘保護”、“歲月遺痕”、“陶風彩韻”、“光華永續”四個單元。詩人、作家和媒體記者在展廳內駐足觀看,其中被譽為“鎮館之寶”的人頭形器口彩陶瓶引得大家拍案稱奇。
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省秦安縣東北的五營鎮邵店村,是我國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總占地面積275萬平方米。從距今8300年前的大地灣一期到距今4800年的常山下層文化,包含五個文化期、延續3000年。其規模之大、內涵之豐富,在我國考古史上亦屬罕見。該遺址刷新了10個中國乃至世界之最,即,最早的旱作農作物標本、最早的彩陶、最早的文字、早的“混凝土”地面、最早的宮殿式建筑、最早的繪畫、最早的雕塑、最早的人造輕骨料、最早的消防實例、最早的度量衡。
隨后,采風團一行來到了位于秦安縣郭嘉鎮朱灣村的李氏宗祏。李氏宗祏是古成紀秦安境內唯一存留至今的李氏祠堂。宗祠背靠大坪山,居村莊中軸線上,現存硬山頂正殿一座,五檁四梁三間明柱,上覆青板瓦,前檐及門欞透雕暗八仙、兵器、琴棋書畫及花卉圖案,前廊下有石刻滴水槽。殿前有抱廈遺基隱約可見。正門后有照壁一座,保存完整,磚雕錦雞牡丹、暗八仙等圖案,造型精美,刻鏤細膩,為縣內不可多見的建筑精品。照壁后有古柏亭亭如蓋。大門早期被拆除,有側門一座,門額上書“李氏宗祏”四字。門外用卵石鋪成筆直通道至外門。舊時中院有三間儀門一座,今已不見。祠堂大門前舊有池塘一方,百年老樹環繞,今已為農家占為宅基地。李氏祠堂在古代供有自李廣以來的功勛卓著的先祖,是成紀李氏重要的祭祖場所。
去年7月14日,秦安縣文物保護單位李氏宗祠修繕工程正式奠基動工。據了解,此次維修工程將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宗祠保持其原有的風格和體貌,能繼續使用的繼續使用,需要更新的,置換更新。該工程完工后,對于研究、考證成紀李氏文化的傳承變遷和古代宗祠文化、宗族觀念及制度提供了實物資料,為確立秦安成紀李氏文化之根的歷史地位提供了必要的佐證,或將成為天下成紀李氏尋根問祖、緬懷祖先功業的重要處所。
秦安古稱成紀,素有“羲里媧鄉”之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這里人文景觀眾多,境內有大地灣、興國寺、文廟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街亭古戰場遺址、女媧祠、明清店鋪一條街、李氏宗祏等各類文化遺存近百處。這里人才輩出,孕育出漢飛將軍李廣、前秦王苻堅、唐朝詩仙李白、明代都堂胡纘宗、清代隴上鐵漢安維峻等一批歷史名人。這里文化燦爛,《秦安小曲》、《女媧祭典》和《秦安蠟花舞》、《殼子棍》分別被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這里孕育了底蘊深厚、博大精深的伏羲文化、女媧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成紀李氏文化和民俗文化,是隴東南久負盛名的歷史文化名城。
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依托豐厚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積極實施“11132”發展戰略,把文化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來抓,全面整合特色文化、自然風光、人文景觀等文化旅游資源,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中國歷史文化名縣為目標,以建設女媧尋根祭祖圣地和大地灣遺址考古公園為重點,大力開發利用女媧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民間民俗文化,切實加大投入力度,努力完善基礎設施,健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促進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文化旅游業的綜合實力和市場競爭力不斷增強,全縣文化旅游業呈現出健康繁榮的發展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