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前話:中國共產黨秦安縣第十五次黨代會以來,縣委團結帶領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及省、市委的各項決策部署,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應對新變化,銳意進取,凝心聚力,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全縣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發展取得了輝煌成就。為迎接中國共產黨秦安縣第十六次黨代會的勝利召開,從即日起,縣委外宣辦、縣新聞中心在中國·秦安網開設《喜迎黨代會·展示新成就》專欄,推出系列報道,全方位宣傳過去的五年,全縣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進一步激發全縣上下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為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秦安再創佳績。
【喜迎黨代會·展示新成就】
四輪驅動產業興 增收富民道路寬
——秦安縣第十五次黨代會以來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綜述
如今,當你來到秦安,你一定能看到在葫蘆河岸的蘋果園里,紅彤彤的蘋果堆成了山,收購市場內,果農正將一筐筐的蘋果搬運上車,運往各地;在城鄉市場和超市,琳瑯滿目的商品、紅火交易的場面會使你留戀忘返。這無不折射出秦安積極發展多元特色富民產業,促進農民增收,帶動全縣經濟發展的喜人成果。
——林果產業增收富民
五年來,秦安縣不斷擴大林果基地規模,廣泛應用先進技術,逐步更新果樹品種,延伸產業鏈條,加強果農培訓,發展品牌創建,不斷加強果品宣傳推介力度,使果品產業發展取得了重大的突破。2015年底,全縣林果總面積90.93萬畝,掛果面積59.46萬畝,全縣林果總產量71.12萬噸,實現產值27.26億元,人均林果收入478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72%。
依托國家桃產業技術體系和國家蘋果產業技術體系,秦安縣在全縣果園中成功推廣了一批先進實用的技術成果。先后實施了秦安縣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秦安蜜桃產業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等2個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項目,蓮花鎮馮溝村國家級蘋果、葉堡鎮牌樓村省級、王尹鎮包全村省級“果畜沼”等20個蘋果標準園創建、劉坪鄉何灣、王尹鎮等2個蜜桃標準園創建和安伏鎮水泉等3個花椒標準園。
建成了秦安長城果汁廠、甘肅泰達包裝印務、成紀果品公司、天水冠源果業、盈動果袋生產廠、恒源發泡網生產廠等果品生產、加工、流通企業54家,建成果品冷藏庫68座、各類簡易果窖11798個,年貯藏果品32萬噸。同時,大力興辦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全縣共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198個,發展果業家庭農場44個,建有果品專業市場28個,果品經紀人2200多人,提高了農民進入果品流通市場的組織化程度。
目前,全縣已形成了產、貯、運、銷、加工為一體的林果產業體系和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林果產業化發展格局。該縣先后被授予“中國名特優經濟林桃之鄉”、“中國花椒之鄉”、“中國蘋果之鄉”等稱號,獲得“全國經濟林建設先進縣”、“全國經濟林產業建設示范縣”、“中國果業發展百強優質示范縣”等殊榮。
——商貿流通日益繁榮
素有“旱碼頭”之稱的秦,是著名的漢唐故郡絲路重鎮,歷史上商貿發達。改革開放以來,秦安“貨郞擔”走南闖北,從炎炎南國到雪域高原,從大江南北到長城內外,到處都有秦安“貨郞擔”的身影。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秦安“貨郞擔”逐漸變為大老板、大商人。
五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把培育建設市場、扶持新型企業發展作為搞活商貿流通、繁榮城鄉經濟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取得了顯著成效。
福雨塑業棚膜生產線、隴豐生態農業一期、軒轅藥業擴能等項目先后建成,建平包裝瓦楞紙箱生產線、鑫德紳服裝改擴建等項目投產運營。積極舉辦政銀保企對接活動,8家銀行與76戶企業簽訂了15.4億元的貸款協議。建成了魏店絲路商貿文化園,蓮花、安伏麻灣、劉坪何灣等鄉鎮農貿綜合市場,新建改造農家店326家。成立了電商協會,電子商務服務中心和孵化器平臺建成運營,新發展電商主體80家,實現了秦安果品網上銷售新突破。成功申報“小升規”企業7家,完成“個轉企”105戶,全縣新增各類市場主體3150戶,注冊資金達80.7億元。長城果汁被評為甘肅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福雨塑業被評為甘肅省“誠信企業”,泰達印務等3戶企業被認定為甘肅省質量信用A級企業。
——勞務輸轉收入頗豐
秦安縣一手抓勞務培訓,一手抓勞務品牌創建,先后創建了一批有影響力的勞務品牌。全縣堅持以推進新建項目建設吸納就業,扶持非公經濟發展助推就業,以開展“助企業促就業”工程服務企業,服務業和重點建設項目就業人數占到全年新增就業人數的55%以上。大力實施全民創業工程,落實創業扶持政策,搭建創業平臺,優化創業環境,鼓勵創業帶動就業,創業領域不斷拓寬,創業主體不斷擴大。全縣個體工商戶達到9739家,吸納就業30790人;各類私營企業1366個,吸納就業11026人;農民專業合作社668戶,吸納富余勞動力就業3567人。大力實施勞務促動戰略,勞務經濟邁上新臺階,勞務收入占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的50%以上,勞務產業已成為我縣四大支柱產業之一。 秦安縣第十五次黨代會以來,全縣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3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累計轉移城鄉富余勞動力56.6萬人次,創勞務收入72億元;開展就業技能培訓2.54萬人次,創業培訓4060人次,勞動力轉移就業培訓7.6萬人次,職業技能鑒定3771人次。
——文化旅游方興未艾
秦安縣以建設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和中國歷史文化名縣為目標,以建設女媧尋根祭祖圣地和大地灣遺址考古公園為重點,大力開發女媧文化、大地灣文化、三國文化和民間民俗文化,充分發揮旅游資源優勢,積極實施“旅游拉動”戰略。文化旅游產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2015年,全縣年接待游客193.2萬人(次),實現綜合收入6.3億元以上,同比增長均保持在28%以上。
全縣先后建成街亭古戰場標志性建筑,加固維修了明清一條街。積極實施鳳山景區建設工程,先后建成了水域、連廊、步道、仿古式廊亭、小廣場等基礎設施工程,啟動了劉坪何灣桃花景觀和大地灣景區創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工作,舉辦了“走進桃鄉秦安·感受美麗田園”主題旅游活動,并在天水召開了“賞桃花、游鳳山,感受秦安美景”旅游推介會,成功吸引縣外旅行社組團來秦安旅游,有效提升了秦安知名度和美譽度。據統計,活動期間何灣桃花景觀園接待游客突破6萬人次。
秦安小曲、女媧祭典先后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秦安蠟花舞、殼子棍、草編工藝被列入省級保護名錄,扇鼓舞、剪紙等11項也列入市級保護名錄,秦安縣隴城鎮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旅游文化名鎮”,王尹鎮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目前,已建立了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公布了9類24項縣級非遺保護名錄。
至2015年底,全縣完成文化產業增加值0.48億元,增速40.21%,資產總額達11.65億元,文化產業企業機構數120家,直接從業人員0.29萬人。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秦安人躊躇滿志。全縣上下將繼續沿著農業產業化、工業化新型化、旅游特色化、城鄉一體化的道路闊步前進,為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幸福美好新秦安繼續努力奮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