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端午節打算怎么過?相信大部分人的答案都是:吃兩個粽子,系一條五色絲線吧。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我們的端午節,仿佛只剩下粽子和花線了。而這粽子,許多也是從超市的冷柜里買回家,隨意放在鍋里蒸煮,作為餐桌上的搭配進入當天食譜。興許還有人以減肥為由,壓根兒連嘗上一口的興趣都沒有。更別提自己動手包粽子了。年輕人里,十有八九都是不會的。至于五色絲線,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非常講究的線,而是逐漸加入了現代元素,流行于市場上的大多都是由單一的紅線編織而成的,并非五色。
端午節,這個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的傳統節日,為什么到了今天,普通得像任何一個休息日,不再有更多特殊的意義了?
端午節真的寡淡無味不好玩兒嗎?當然不是。秦安縣志辦原主任王文杰先生對地方民俗文化頗有研究,他告訴記者,秦安的端午習俗特別豐富,有包粽子、掛柳枝、抹雄黃酒、戴香囊、吃甜醅……有些地方還有端午書畫筆會。有吃、有玩、有才藝比拼,僅是想象一下,就能感覺到這些活動是多么生動有趣。
但,對這樣內涵豐富、生動有趣的端午節,人們像患上集體失憶癥,漸漸失去了了解和參與的動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都是幾千年農耕文化留下的重要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喜怒哀樂和智慧結晶,代代相傳至今,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假如,元宵不再鬧花燈、端午不再掛柳枝、中秋不再團圓賞月、重陽不再登高望遠……當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節慶活動全部消失,我們是否還能記得住家鄉,留得住鄉愁?
不能眼睜睜看著傳統節日從我們生活中消失,我們每個人也應該少一些冷淡和抱怨,多一份文化自覺,主動把那些充滿生活情趣的傳統風俗接過來,“薪火相傳”,參與其中,在自己家里把這個節日實實在在地“過”起來。
挑粽葉、泡糯米、揀紅棗,全家一起動手包粽子、煮粽子,共同期待粽香飄滿屋的欣喜;用自己的創意,親手縫制一個別致的香囊,放上喜歡的香草,作為送給心愛的他(她)的別樣禮物,為愛情增添一份浪漫;帶著孩子去野外爬山、采柳枝,親近大自然,享受合家相聚的快樂……這樣的端午節,是不是也會令人心動呢?
![](/Files250/BeyondPic/2016-6/10/2016060805124183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