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煌成就鼓舞人心 宏偉目標催人奮進
——秦安縣“十二五”經濟社會發展綜述與“十三五”展望
“十二五”期間,秦安縣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主動適應新常態,積極應對新變化,牢牢扭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措施,順利完成了“十二五”規劃確定的預期目標,為今后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不斷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積極推進農業農村“四個一”工程,加快現代農業示范區和科學發展示范點建設,相繼建成了福雨塑業、隴豐農業、冠源果業等一批競爭力較強的工業企業,實施了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大地灣印象酒店等一批重大項目,一二三產協調發展,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十二五”期間,全縣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保持了兩位數增長,大部分指標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達到52.6億元,是2010年的1.7倍,年均增長11.6%。大口徑財政收入4.8億元,是2010年的3.6倍,年均增長29.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5億元,是2010年的2倍,年均增長14.9%。固定資產投資44.9億元,是2010年的2.3倍,年均增長1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億元,是2010年的3倍,年均增長16.2%。
——堅持把促農增收作為主攻方向,不斷壯大特色產業,扶貧攻堅取得重大突破。搶抓我縣被國家列為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扶貧開發重點縣和省上實施“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的重大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加大社會幫扶力度,脫貧步伐不斷加快。五年投入資金16億多元,實施整村推進項目97個,減少貧困人口16萬人,貧困發生率由43.7%下降到16.6%。以林果業為主的特色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建成秦安蜜桃產業市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和隴城山王、魏店南山、五營臥牛坪等優質果品基地19.7萬畝。2015年全縣林果總產量達71.1萬噸,總產值達27.3億元。五年累計推廣全膜玉米97.6萬畝,新增規模化養殖場61個,創勞務收入72億元,糧食產量連續四年超過20萬噸。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361個、家庭農場52家。秦安蜜桃、秦安蘋果、秦安花椒被國家工商總局認證為“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秦安蜜桃、秦安蘋果被評為“2012中國最具影響力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積極推進“百里生態文化長廊”示范工程建設,在葉蓮路、興中路等公路沿線和魏店南山、郭嘉寺咀梁等重點區域完成生態造林11萬畝,栽植行道樹910公里,蓮花桑川等11個省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取得明顯成效。
——堅持把項目作為重要支撐,不斷夯實發展基礎,城鄉面貌有了明顯變化。全力推進“3341”項目工程,全縣共落實各類項目1334項,總投資44.8億元,其中國家投資36.4億元。寶蘭客專高架橋在秦安境內全線貫通,750千伏輸變電工程全面完成,引洮供水二期、平天高速公路等國家重點項目即將啟動,總投資5.9億元的棚戶區改造、5.1億元的大地灣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3.2億元的鳳山不穩定斜坡治理等重大項目順利實施。城市建設步伐不斷加快,拆除北壇、城南片區等區域建筑物11.9萬平方米,改造鋪油城區道路20.9公里,鋪設人行道10萬平方米。五營、興豐等7鄉實現撤鄉改鎮,隴城、魏店、葉堡等鄉鎮小城鎮建設取得新進展。新建通鄉油路2條44.4公里,完成農村公路通暢工程361條924.9公里,實現了建制村通暢工程全覆蓋。建成農村安全飲水工程16處、節灌工程3處,新修堤防73.1公里,整治土地15.4萬畝,治理小流域151平方公里。
——堅持把優化配置作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各項改革,創新發展活力競相迸發。政府機構改革、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穩步推進,精簡合并政府部門3個,工商、質監、交警實行屬地管理,17個鄉鎮設立了食藥監、安監、交通安全等基層站所。深化農村綜合改革,農村宅基地使用權、集體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城鄉水務一體化改革試點有序推進。商事制度改革邁出了新步伐,“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登記全面推行。金融改革取得新突破,農發行、甘肅銀行在我縣設立支行,信用聯社完成商業股份制改制,組建了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公司、中和農信農戶自立服務社和2家小額信貸公司,金融服務能力不斷增強。加大教育綜合改革力度,采取“資源共享、聯合互動、交流走教”的方式,成功建設隴城教育園區,有效破解農村教育發展難題,探索出了一條推動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路子。
——堅持把惠民生作為根本目的,統籌推進社會各項事業,人民生活水平持續改善。堅持每年辦好一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建成保障性住房38.6萬平方米,改造農村危舊房1.3萬戶,解決了30.8萬人的飲水不安全問題。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標準逐年提高,農村居民、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比2010年翻了一番,分別達到6068元、20565元。累計實施教育建設項目357個,完成投資5.8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校舍26.6萬平方米,消除D級危房13.6萬平方米,縣一中成功創建為省級示范性普通高中,我縣被評為全國“兩基”工作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大地灣博物館、秦安解放紀念館和報紙牌匾博物館建成并免費對外開放,鳳山景區成功創建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建成村級文化廣場249個、鄉村舞臺272個,鄉鎮綜合文化站、農家書屋和廣播電視實現全覆蓋。完成了婦幼保健院、衛生監督所實驗綜合樓和19個鄉鎮衛生院項目建設,我縣先后被命名為全國農村中醫藥工作先進縣、甘肅省中醫藥工作示范縣和國家級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
——堅持把轉作風作為永恒主題,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行政效能有了新的提升。全面推進依法行政,深入開展“六五”普法,全民法治意識明顯增強。自覺接受縣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縣政協的民主監督,五年辦結人大代表建議532件、政協提案573件。加大簡政放權力度,縣政府部門行政審批事項由205項削減為134項,凈減71項。完成了“三清單一網絡”建設,行政審批電子監察平臺建成運行,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實行網上辦理,基本實現了“大廳之外無審批”的一站式服務。強化安全生產責任制,安全生產形勢總體保持平穩。高度重視信訪工作,群眾反映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有力地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和省、市相關規定。深入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積極踐行“三嚴三實”,持續整治“四風”問題,政府自身建設得到不斷加強。
展望“十三五”,秦安縣將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統領,以全縣實現整體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總目標,堅持發展第一要務,自覺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按照搶抓戰略機遇、堅持創新發展、注重改善民生、轉變工作作風的總體要求,積極實施“雙聯”和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現代農業體系建設、商貿流通業轉型升級、文化旅游業加速崛起和縣域工業發展壯大五大行動,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秦安。
秦安縣通過“十三五”期間的不懈努力,力爭全縣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國民經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大口徑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保持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之內。力爭到“十三五”末,全縣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突破70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躍上3萬元臺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躍上1萬元臺階。林果、商貿流通、文化旅游等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基礎瓶頸制約明顯改善,生態環境優勢更加凸顯,社會文明程度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將打造成世界華人尋根祭祖圣地、全國特色果品產業重點縣、中國桃之鄉生態觀光農業示范區、中國西部商貿物流集散地、天水北部區域融合發展重要節點城市、關天經濟區天水—秦安城鄉統籌示范區。
回顧“十二五”,秦安上下堅定信心,攻堅克難,縣域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特色產業持續壯大,人民生活水平更上一層樓,經濟取得跨越式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巨大成就。展望“十三五”,秦安縣將凝心聚力,開拓創新,深入推進精準扶貧,堅決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全面提升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促進工業經濟健康發展;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做大做強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立足特色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文化旅游業;堅持綠色低碳發展,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加快改革開放步伐,激發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強化共建共享理念,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奮力開創秦安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