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日前閉幕的秦安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秦安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的決議》,描繪出了秦安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從即日起,秦安縣委外宣辦、縣新聞中心在中國·秦安網開設《展望十三五》專欄,推出系列報道,對秦安未來五年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思路、重點等進行宣傳推介,旨在統一發展共識,凝聚工作力量,調動和激發全縣上下干事創業的熱情和活力,為建設經濟發展、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幸福美好新秦安貢獻力量、再創輝煌。
【展望十三五】
秦安縣將繼續深入推進精準扶貧
![](/Files249/BeyondPic/2016-3/14/1603140836f39583f254ec6d72.jpg)
標準化鄉鎮衛生院、標準化村衛生室實現全覆蓋,貧困村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互助老人幸福院)全覆蓋,鄉鎮體育健身中心、村級農民健身工程全覆蓋。貧困村衛生室建設全覆蓋,所有建制村通班車,2020年全面完成“改薄”……一件件惠民實事、一樁樁莊嚴承諾,秦安縣委、縣政府將在“十三五”期間為民全面兌現。
“十三五”期間,秦安縣將把脫貧攻堅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立足貧困面積大、貧困人口多、扶貧難度大的縣情實際,深化拓展“雙聯”和精準扶貧深度融合行動,按照“六個精準”的扶貧要求,堅持脫貧目標與小康目標緊密銜接,圍繞基礎設施建設、富民產業培育、易地扶貧搬遷、金融資金支撐、公共服務保障和能力素質提升“六大突破”的要求,加快實施“1+17”精準扶貧意見方案,積極推進全縣149個貧困村扶貧開發任務,通過持續攻堅,全縣貧困人口從目前的9.41萬人減少到2萬人以下,貧困面從16.6%下降到4%以下,如期脫貧摘帽。
堅持因人因地施策
全面落實“六個精準”,實施“五個一批”工程,支持有勞動能力的依靠自身努力,立足本地資源,發展生產實現就地脫貧;對難以實現就地脫貧的實施易地搬遷脫貧,確保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將教育經費向貧困山區傾斜、向基礎教育傾斜、向職業教育傾斜,發展教育脫貧;對完全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和智力低下的實施兜底性保障,在“兩保一孤”群體中實施重大疾病保險項目,實現低保政策和扶貧政策銜接。加大社會救助力度,提高貧困人口新農合和大病保險報銷比例,擴大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病種和救助對象范圍,防止因病因學等致貧返貧。推行扶貧對象實名制管理,規范建檔立卡,實施精準扶貧大數據平臺動態管理,健全退出機制。
著力補齊小康短板
以水、電、路、氣、房等基礎設施為重點,加快改善貧困鄉村生產生活條件,實施村組道路建設、農村路網改善工程、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危房改造、生態治理項目,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田水利基礎建設,實施地質災害隱患治理工程,提升防災減災能力;改造升級農村電網,實現自然村動力電全覆蓋。以教、科、文、衛等社會事業為重點,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改善貧困鄉村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全面完成“改薄”任務,實現有需求的貧困村幼兒園全覆蓋;對貧困家庭學生實行免費職業教育,率先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落實貧困家庭學生在高校錄取、畢業就業方面的優惠政策;鼓勵支持科技扶貧,加快貧困鄉村農業技術推廣、動植物疫病防控、農產品質量監管等綜合服務機構建設;實施文化惠民扶貧項目,加快“鄉村舞臺”建設,實現鄉鎮綜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動室和農家書屋全覆蓋;提高貧困村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水平,建立引導醫療衛生人員到貧困鄉村工作的政策機制;開展美麗鄉村創建工作,整治村容村貌,營造干凈整潔、山青水秀的人居環境。
![](/Files249/BeyondPic/2016-3/14/160314083647741d9bbbbdb7b7.jpg)
培育發展富民產業
加快“一村一品”產業培育,做大做強主導產業。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各自優勢,大力發展高效節水農業、旱作農業、優質林果業、設施蔬菜、中藥材等特色產業。加快貧困鄉村銷售和流通體系建設,鼓勵支持電商扶貧,發展農村產品加工、現代服務、鄉村旅游等農村二三產業。采取“公司+農戶”、“龍頭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推動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從地頭到車間”延伸,讓貧困群眾分享更多農產品加工經營收益,引導農村勞動力就地轉移就業。對接市場用工需求,實施勞動力精準技能培訓,創造轉移就業條件,引導有能力的貧困家庭勞動力外出務工。
創新扶貧工作機制
實行脫貧工作責任制,堅持以縣為主體的領導體制和片為重點、規劃到村、扶貧到戶的工作機制。強化責任考核,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實行對鄉鎮、部門的考核重點向脫貧扶貧成效轉變,將資源向貧困鄉村配置,政策向貧困鄉村傾斜,資金向貧困鄉村集中。創新投入方式,整合涉農資金,強化金融支持,實施“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程”。深度融合雙聯行動,建立對口幫扶常態化機制。統籌扶貧力量,對接國家和省、市級定點扶貧,完善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鼓勵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扶貧,構建大扶貧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