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9/BeyondPic/2016-2/25/1602241632656524e0fdd0ab06.jpg)
11月20日上午,下午1點多,走教老師王峰峰和往日一樣先在群里給趙文慧、汪凱等5位老師發了消息,讓他們在園區門口集合乘車,然后自己背著手風琴,提著教案袋下樓,熟練地發動起走教用車,前往南片區的南七小學和上袁教學點“走教”。
王峰峰開著走教用車去教學點上課,這在當地農村學校可謂是一件“新鮮”事。
原來,秦安縣為了解決農村學校布點多、班級規模小、優質教育資源短缺、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按照“資源共享、聯合互助、集中住宿、巡回走教、深化教研、提高質量”的總體思路,率先在隴城鎮進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試點,投巨資建成了集教師日常生活、教育教研、培訓交流等多重功能于一體的教育園區,專門配備走教用車,變過去的學生“走讀”為現在的教師“走教”,隴城鎮的走教老師們才如此“瀟灑”。
教育園區實現了資源共享
“隴城鎮因傳說中的人類始祖--女媧出生于此,故稱‘媧皇故里’。近年來,該鎮教育事業雖有了長足發展,但和全鎮的經濟發展和歷史文化極不相稱,主要是由于山川自然條件差異大,學校布點多而散,尤其是一些山區教學點飲水、吃飯、住宿條件差,生活艱辛,教師分不來,來了也留不住;年輕教師為找對象、中年教師想帶子女進城上學,都想著往城里或川區走,致使教師隊伍不穩定,山區學校學生流動較大,造成鎮內學校之間的發展不均衡。所以推進教育均衡的關鍵最終還是要解決好教師資源配置問題。”學區校長兼園區主任安讓金一語道破了建設教育園區的必要性。
2013年,秦安縣委、縣政府決定在隴城鎮開展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和教育精準扶貧試點,建設隴城教育園區,實行教師走教、校點一體化管理,教師由園區統一調配,教學由園區統一安排,教研由園區統一組織,單身教師食宿由園區統一保障,通過整合教育資源的辦法,改善農村教師的工作和生活條件,最大程度地解決了農村孩子上學難的問題,保證了山區各校學生享受公平優質的教育,探索出了一條貧困鄉村教育均衡發展的新路子。
記者來到隴城教育園區,教研綜合樓門前翠綠琉璃瓦頂熠熠生輝,白色門柱的大廳門口掛著兩塊鮮艷的牌子——“中國共產黨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支部委員會”、“秦安縣隴城教育園區”。穿過綜合樓一樓走廊,兩棟住宅樓紅白相間,色彩鮮艷,窗明幾凈,美觀整齊,和新植的松柏、多種花草、藍天白云構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隴城教育園區是集全鎮教師吃、住、行、教研教改于一體的一個綜合服務型小區,分住宅區、辦公區及綜合服務區,占地15畝,縣財政先后投資2916萬元,已建成的2棟96套教師周轉住房和1棟教研綜合樓已經投入使用,新建的鍋樓房開始供暖,食堂正常運行。還有一棟單身教師宿舍樓正在進行水暖電安裝,預計明年春季可竣工并投入使用。
“教育園區今年8月運行后,讓教師集中在園區居住,實現了身份和角色的轉換,過去是教學點和薄弱學校缺音體美教師,課程開不齊開不全,而川區較大規模學校有富余教師的工作量達不到要求——如今,園區教師由‘學校人’變成了‘園區人’、‘崗位人’,由園區在全鎮范圍統一調度,統一排課,統一考核,教師也不用為分配到哪個教學點犯愁了。”安讓金邊說邊翻開手頭拿的一份課程表說,“教師身份的轉變引發學區業務職能的轉變,以前學校的課程表由學校安排,現在全鎮各學校和教學點課程將執行園區內統一安排、統一的教學計劃和作息時間,主要是要綜合考慮每個走教教師的課程時間安排,學區隨時對每位教師此刻在哪個學校上課都了如指掌。”
該鎮現有完全小學7所,教學點12個,教職工142名,小學生1976名。針對學區內校、點分散的實際,園區按照地域把全學區分成許墩、南七、朱魏、頭圖四條線,每條線配備一輛走教車,負責接送本條線上所有村小和教學點的走教教師,園區根據各校點的所需學科、教師的專業特長、年齡以及工作表現相應挑選了19名包括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等學科的走教老師,到這些教學點和薄弱學科學校走教。
園區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如將12個教學點的387名學生并到規模較大的小學,每天用校車接送學生上下學,共需要校車14輛,估算每天費用為4200元;我們選派19名教師走教,每天接送山區教學點的教師需要走教用車4輛,估算每天費用為900元,這樣下來一年可節約開支66萬元,加上園區集中供暖、水電集中使用,節約的經費比這還要多。再從課程開設看,巡回走教的3所小學和12個教學點的60個班級開齊音體美等課程共需456節,按編制需配教師42名,現在走教的一個老師可以給不同的學校上課,開齊、開足課時只需21名教師;如果對教學點年級學生數1—5人的班級進行復式教學只需19名教師就可以了,充分發揮了教育資源的最大效益。
合作教研的空間也得到了拓展,園區副主任兼園區教研教改中心主任王軍軍說,過去一個教學點一名教師,說實話教研活動沒辦法開展,現在走教教師下去后,幾個人可以隨時交流;下一步,首先要把園區的語文、數學、英語綜合和音體美四個教研組全面運轉起來,定期集中在園區集體備課、研討交流,在園區教學資源網上設立優秀教學課例、教學敘事、教學課件等模塊,各教研組互助聯合體定期上傳相關素材,逐步形成豐富的教學資源積累,實現園區教學資源共享。每個片區同學科教師也可開展集體備課,定期開展主題教研活動,探索所有科目教師走教的教學模式,從根本上提高全鎮山區學校的教學質量。
記者在園區的走教用車上發現了幾樣東西:手風琴、小型錄音機、足球、籃球、乒乓球拍、跳繩、毽子和實驗儀器等,原來,這是學區專門為走教教師配置的流動教學設備儀器包,這些教學設備儀器可以隨車移動使用,既可以解決受走教學校設備儀器短缺的問題,又減少了重復性投資,提高了設備的利用率,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全鎮內師資的均衡配置,既解決了山區學生及留守兒童就近上學的需求,又減輕了農民的經濟負擔,推進了教育精準扶貧,受到群眾的歡迎和支持。
![](/Files249/BeyondPic/2016-2/25/1602241632063b1628daeb7b06.jpg)
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
“原來好老師都進城或到川區去了,家里情況好的也把娃娃送到川區和縣城上學了,在村子里面上學的娃娃越來越少,自從‘走教’老師一來,感覺學校又能接上氣了。”隴城鎮上袁村村民袁建設說。從村民的心聲中明顯可以感覺到教師走教遠遠好于學生走讀,尤其對那些沒有能力走讀的家庭和留守兒童來說。
當記者下午來到上袁教學點時,一、二年級的學生在院子里上音樂課,孩子們手拉手圍成一個圈,王峰峰老師站在圈中間,然后打開數碼擴音器,教孩子們學習《草原就是我的家》,孩子們稚嫩的歌聲在校園里傳播。音樂中穿插著游戲,孩子們和老師親切互動,他們的臉上蕩漾著燦爛的笑容,他們的歌聲穿過校園飄蕩在寂靜的山村……
這節課結束后,記者隨同王峰峰趕往2千米以外的南七小學上三年級音樂課,全程不到5分鐘。
“孩子們的樂感還是很好,也非常喜歡唱歌,如果正常開設音樂課,給他們教一些最基本的音樂知識,再加上一些舞蹈動作,注意強化他們的節奏感,說不定將來會出音樂家的。總之,音樂教育對一個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走教教師王峰峰說。
王峰峰原來在隴城張溝附中教學,師范學的音樂專業,今年秋季開學,他主動要求報名到學區當“走教”老師,成了園區“走教”第一人。他5年前就考取了駕照,既是走教教師,又是走教用車司機,為了保證按時到校,按照園區要求他給自己所屬片區的老師建了個群,通知走教教師在園區門口集合,每天早上七點二十分出發,然后分赴到不同的村子、不同的學校,去為不同年級的孩子上課。
園區管委會后勤服務有限公司經理楊小軍撫摸著嶄新的校車有些激動:“太好了,太實惠了,這是縣上動員愛心企業無償捐助的三輛校車,縣上領導的確為園區建設傾注了大量心血,調動全縣各方面的力量大力支持,甚至關心到了每一個細節,為了保證教師到四條線的每一個教學點走教,交通部門最近專門為受走教學校正在硬化主線3條支線6條共計約50千米長的村村通公路,一旦竣工,全鎮所有的小學和教學點又都能恢復“走教”了。
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往往伴隨著一個舊事物的結束。教育園區恢復走教后,由于各受走教學校教師都為走教教師,55歲以上沒有走教任務的教師園區不分配周轉房,要求留守原校看護校園,因此這就出現了一個新詞叫“留守教師”。但愿隨著園區各項工作的完善,“留守兒童”一詞永遠不再出現在隴城鎮這片熱土上。
![](/Files249/BeyondPic/2016-2/25/1602241632aef5f3a8d4d291e4.jpg)
“走教”讓青年教師得到歷練
“沒有走教之前,這兒的美術課幾乎是空白的,上第一節美術課,發現孩子們連繪畫鉛筆都不會使用。通過數十節美術課的實踐和練習,我發現這偏僻農村的孩子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幼稚懵懂,他們對線條、色彩的感覺同樣靈敏,很有天賦,孩子們確實需要藝術的感染,他們的變化更加堅定了我走教的決心,這里的孩子同樣需要藝術的熏陶。”美術走教老師汪凱在他的《“走教”日記》中這樣寫道。趙淑娟從定西師專畢業,是剛剛“入伍”的新兵,大學校園生活的風采依舊,但她批改作業仍很認真投入,表現出幾分老教師的穩練。她說“我每當看到孩子們因父母出外打工而跟爺爺奶奶一起生活,心里就一陣酸楚,內心深處產生巨大的震撼,覺得自己更應該給孩子們教好課,從學業上認真引導他們才對。這時候我忘記了農村學校的艱苦環境和自己向來對城市生活的向往……”她熱淚盈眶的說:“教育確實根植于愛”!
“最初在大山深處的一個教學點呆過一年,那時確實很郁悶,學校沒電視,沒網絡,吃完晚飯后,一個人坐在屋檐下發呆,心中感到荒涼、無聊,時間長了就會抑郁,現在白天走教到不同學校,晚上回來后,大家聚在一起辦公,探討教學,對我們工作和身心都有好處。”董曉峰說。
王峰峰說:“當時要求走教就是為了發揮我的專業特長,想鍛煉一下,現在看來我當初的選擇是對的,最近晚上把1-6年級音樂教材所選歌曲的所有范唱和伴奏全下載下來了,給教學點拷貝了一份,其他老師用起來也方便。我還搜集走教的影像資料,將來做一本冊子,記錄我們的走教歷程。”
走教教師不僅自己得到了歷練,而且調動起了其他教師的教學熱情。上袁教學點代課教師楊春霞高興地說:“以前整個學校三個年級就我一個代課老師,每天教完數學教語文。像音樂、美術,體育等這些課程我沒學過,也沒有時間教,從這學期開始,來了這幾位走教的專業教師后,不僅孩子們更愛學習了,我本人也很受啟發,跟著年輕人學了很多新知識。”
體育老師付耀峰坦言:“三個月的走教我得到的樂趣和收獲比我比付出的要多得多。我覺得走教不僅是一種任務,更是一種體驗、一種責任,對我自身來說更是一種提升,我將會像珍惜我的生命一樣珍惜每一天走教的機會,全身心的投入到走教工作中,一步一個腳印扎扎實實做好走教工作,使之成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憶。”
園區主任安讓金告訴記者,最近出臺的《甘肅省鄉村教師支持計劃》讓我們基層學校看到了新的希望,下一步我們園區在做好服務的基礎上,要把對青年教師的關愛和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培養培訓上下功夫,給青年教師給任務,壓擔子,把“走教”作為新教師上崗的第一堂課,讓每一位年輕人得到歷練,以加快青年教師的成長。
![](/Files249/BeyondPic/2016-2/25/160224163228e3383f97e9a57d.jpg)
安居方能樂業
11月20日上午,隴城教育園區內響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新安裝的鍋爐點火,煙囪里徐徐冒出白煙,在場的園區工作人員高興地說終于可以供暖了,供上暖,擠在園區外學校的50多戶教師馬上就搬到園區來住了。
董曉峰是隴城中心小學的一名語文教師,2011年參加工作的,原來學校只分了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宿舍,兩年前,和在五營中學任教的愛人趙艷麗相愛,到了商量結婚時,房子卻成了他倆最頭疼的事:在縣城買一套房子將近60萬元短期內肯定買不起,同時離學校太遠又不能住。就在兩人為房子發愁時,隴城教育園區落成了,8月份,董曉峰分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教師周轉住房,夫妻倆高興的笑容時常掛在臉上。
來到園區2號樓一單元302室,門口大紅的“囍”字還依舊發亮,二室二廳的新房墻上貼著大紅“囍”字,掛著漂亮的結婚照,嶄新的家具和橘黃色的窗簾色調和諧,初冬的暖陽灑進臥室,氤氳著新家的氣息。
“拿到新房鑰匙后,經過一個多月的裝修,9月26號搬進新房,10月4日園區領導專門為我們舉行了婚禮,我們成了園區第一對結婚的新人。”董曉峰坦言,“說實話,以前覺得隴城條件不行,還是想著調到縣城或是好點的地方去,現在有了房子有了家很溫馨,心也安下了,只要在隴城教書,房子就可以長期居住,我會用感恩的心認真工作。”
張文杰和李亞敏夫妻都在離園區3公里路的張溝附中任教,說起新房更是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高興,真的沒想到能在隴城鎮上住上這么好的房子,我們家就是本鎮金泉村的,離這里不到七公里的路,父母年紀也大了,老人既能幫著我們帶孩子,雙休日回家照顧老人幫著干點家務活,農閑時間一家人在新房里享受城市生活,真是兩全其美,環境這么好了,根本就沒必要往城里擠。”
學區不僅在園區建設想了很多辦法,而且把關心走教教師的生活延伸到走教的學校,記者在南七小學和上袁教學點看到,學校設有專門的走教教師辦公室和休息室,休息室內兩張床上鋪著嶄新的被褥,裝上了烤火爐,還配備有簡單的生活用具,體現著人文化的關懷。
隴城學區目前有142名教師,其中本鎮的有58人,占到了40%,建成后的園區一、二號樓計96套住房已有92套分配到個人(雙職工兩人算一套),單身宿舍樓建成后,所有單身教師也就能住進園區,教育園區的建成更給這些青年教師吃上了“定心丸”。這些新老師思想活,理念新,潛力大,精力足,他們心里踏實了,工作就能靜下心,扎下根,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上,教學質量也就一定能提高。
![](/Files249/BeyondPic/2016-2/25/1602241632c059489c8719f4df.jpg)
教育園區給小鎮教育帶來新的希望
秦安縣教體局局長張耀清告訴記者,建設教育園區是我們促進秦安縣農村教育均衡發展和精準扶貧的一個突破點,從隴城鎮教育園區運行的情況看,一是有效解決了山區教學點因學生轉學流動造成生源不足和專業教師短缺問題,最大程度地解決農村子女就近上好學難的問題,減輕了農民的教育開支和家庭負擔,解放了生產力。二是從根本上改善了山區教師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為教師搭建學習交流平臺,有效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穩定了山區教師隊伍,實現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三是通過整合教育資源,降低教育成本,為推動農村中小學教育均衡發展、提高全縣教育教學質量奠定了堅實基礎。總之,希望秦安隴城教育園區的成功運作成為秦安農村小學教育改革發展的引擎。
“我的3個孩子都在這村里上學,現在孩子回到家,就給我們講今天去學校唱什么歌了、畫什么畫了,可高興了。”家住南七村的學生家長文巧蓮高興地說。
南七小學校長陳繼明更是深有體會:“原來音體美課都由其他老師兼任,雖然課程開設但是教的不好,自從來了‘走教’老師后,體育課上有了響亮的口號聲,音樂課上有了悅耳的歌聲,美術課上有了歡快的笑聲,科學課上有了奇妙的驚嘆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