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縣從“五處著眼”奮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中共秦安縣委書記王東紅
秦安縣是全國扶貧開發重點縣、六盤山集中連片特困縣和“三西”農業建設縣,也是全省十八個干旱縣之一。至2014年底,全縣總人口6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6.8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5042元;有貧困村193個,占行政村總數的45.1%;有貧困人口3.01萬戶13.4萬人,貧困面為23.61%。面對貧困人口多、貧困面積大、貧困程度深的縣情實際,秦安縣委、縣政府認真貫徹落實省、市委精準扶貧意見方案精神,從“五處著眼”,瞄準靶向,奮力攻堅,扎實推進精準扶貧工作深入開展。
著眼政策落實,更加注重立體推進。聚焦“1+17”精準扶貧方案落地生根,上下聯動,積極作為,在細化實化和推動落實方面狠下功夫,先后制定了全縣精準扶貧“1+17”對接方案、9個作戰圖和30項支持計劃分年度實施表、重點項目落實責任清單,明確了項目建設任務、實施期限、責任單位和責任人,確保各項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緊盯4.45萬人的年度減貧任務,按照“一個提速、四個提前、四個加快”的工作要求,以路、水、房、田、電為重點,著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向特困片帶、貧困村、貧困戶傾斜,累計整合各類項目資金11.2億元,解決了9.19萬人的安全飲水問題,完成了102條273.7公里道路硬化、3290戶危房改造、119個村衛生室、262處鄉村舞臺、62所“全面改薄”項目、39所行政村幼兒園、10個自然村動力電工程的建設任務。特別是占地15畝、總投資2916萬元、總建筑面積1.12萬平方米的隴城教育園區,作為秦安縣農村教育綜合改革和教育精準扶貧試點,采取“學生不動、教師動”的全新理念,變學生“走讀”為教師“走教”,為穩定農村教師隊伍、解決貧困山區學生上學難、實現區域內教育均衡發展探索了新的途徑,這一創新實踐也得到省委書記王三運的充分肯定。
著眼力量整合,更加注重幫扶引領。把雙聯行動與精準扶貧深度融合,組建了由685人組成的193個駐村幫扶工作隊,實現了貧困村第一書記、大學生村官或年輕大學生干部、農業科技人員“三個全覆蓋”。重新調整聯村單位,省、市單位由原來的39家增加到74家,增強了幫扶力量。制定了幫扶工作隊管理辦法等制度,通過強化培訓抓提升、創造條件抓保障、緊扣重點抓落實、健全機制抓管理等措施,督促引導工作隊員爭做扶貧攻堅的引路人。縣財政籌資15.755萬元為駐村幫扶工作隊員辦理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為每個工作隊配套經費1000元;各雙聯單位為隊員落實了交通伙食補助,鄉村兩級為隊員解決了食宿用房、添置了辦公用品,健全了長流水、不斷線的長效機制,確保隊員下得去、蹲得住、干得好。先后銜接落實各類幫扶項目120項,爭取資金2800多萬元,開展科技培訓6700人次,組織勞務輸轉8200人次,領辦幫辦林果基地5100畝、家庭農場23個,爭取縣內社會幫扶力量15個,解決群眾急難事件500多件,化解矛盾糾紛110起,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支持。
著眼減貧增收,更加注重產業培育。把發展富民產業作為精準脫貧的核心來抓,大規模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立足林果產業基礎,以貧困片帶和貧困村為重點,全力打造秦安蜜桃、蘋果、花椒等特色產業示范基地,今年新建果園3.1萬畝,實施果園提質增效2.1萬畝,預計全年果品總產值將突破27億元。注重商貿流通帶動,以總投資11億元的小商品城建設為載體,擴大社會就業,目前已完成投資2.54億元,建成后預計可實現年交易額10億元、提供就業崗位6000多個。積極開展電商扶貧,搶抓秦安被列入阿里巴巴“千縣萬村”計劃試點縣機遇,成立了全縣電商協會和電子商務服務中心,率先創建了全市第一批農村淘寶實體店,并與甘肅機電學院簽署了人才培養合作協議,累計運營農村淘寶便民服務店60多處,創建線下體驗館5家。堅持綠色發展導向,以“一軸三線”為載體,著力提升“百里生態文化長廊”等5條生態示范帶;按照宜林栽林促生態、宜果栽果壯產業的原則,實施了清水河三鄉鎮北山連片綠化開發工程,建成生態林8900畝、荒山造林7400畝,栽植各類苗木300多萬株,促進了生態扶貧產業化,產業扶貧生態化。
著眼發展短板,更加注重金融支撐。充分發揮現代保險服務業對精準扶貧的支撐作用,探索建立了農村“兩保一孤”(一二類低保戶、五保戶和孤兒)特困群體意外傷害附加重大疾病保險項目,由政府和保險公司共同出資為3.43萬人投保343萬元,為特困人群提供了托底式醫療保障,達到救急救緊、精準脫貧的目的,成為全省金融扶貧的一項創新實踐。集中精力開展精準扶貧專項貸款工作,上報貸款需求總規模15.6億元,上繳省財政風險補償金1122.01萬元。止目前,全縣已審結扶貧專項貸款20863戶103752.5萬元,發放到戶貸款13070戶65083萬元,分別占2015年度下達額度的179.46%、112.6%。同時,創新信貸模式,采取“發展性”和“帶動性”雙軌并行辦法,對有一定償還能力和致富手段的貧困農戶采取“發展性”貸款,直接由農戶使用貸款;對于無致富能力的貧困戶,采用“龍頭企業+貧困戶”“專業合作社+貧困戶”和“致富能人+貧困戶”等模式,由鄉鎮政府牽線,與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能人大戶簽訂三方合作帶動協議,貧困戶入股分紅,企業每年向貸款農戶支付每1萬元不低于600元的幫扶補助資金,實現企業與貧困戶合作共贏,目前由秦安縣騰飛果業有限公司等60戶企業共集中使用600戶貧困戶專項貸款3000萬元。
著眼底數精準,更加注重信息采集。堅持把大數據平臺建設作為落實“1+17”方案的最基礎工作來抓,堅持動態管理,加強業務培訓,細化程序環節,靠實縣級領導包鄉、鄉鎮領導包村、駐村工作隊和鄉鎮干部包戶工作責任制,采取“四看三問三聽”(即看一折通、看戶口簿、看“明白冊”、看住房,問教育情況、問健康狀況、問產業增收情況,聽貧困戶現實困難、聽項目需求、聽發展意愿)的辦法,深入全縣3.01萬戶貧困戶家中,逐表逐項準確采集有關信息。按照“誰的行業標準誰負責把關,誰的表格誰負責培訓,誰的數據誰負責審核,誰的問題誰負責解答”的原則,采取鄉鎮、部門、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三級審核的方式,對信息數據進行審核,確保了采集數據真實準確、科學合理。止11月15日,我縣全面完成并按時上報了428個行政村、3.01萬戶13.4萬貧困人口第三季度大數據平臺信息采集工作,為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