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正當全縣上下認真貫徹十八大精神,全省范圍開展的“聯村聯戶、為民富民”本年度接近尾聲。秦安將屆時推出系列雙聯典型、雙聯有效做法等回眸篇章,總結成績,推動工作。
“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真正是一項機關作風轉變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養干部能力的煅造工程、造福人民群眾的德政民心工程。秦安在接近10個月的“雙聯”行動中嚴格按照省市“雙聯”行動有關指示和精神,“八覆蓋五實事”的具體要求,吃透情況、破解難題、完善機制、務求實效,把發揮幫扶作用和激活內生動力有機結合起來,把解決突出問題和謀劃長遠有機結合起來,把強化領導責任和輿論引導有機結合起來,把典型示范和健全體制機制有機結合起來, “雙聯”行動已取得了初步成效。
【“雙聯”回眸】馬國瑜:讓人民群眾過上好日子
——省政協副主席馬國瑜雙聯隴城鎮略陽村
暖暖的陽光普照著寒冬的大地,些許的微風,輕輕掠過,送來一陣微寒。近日,筆者走進隴城鎮略陽村,天氣雖然寒冷,但村民們心里卻是一片火熱,黨的十八大的召開和聯村聯戶的開展,猶如冬天里的陽光,照得老百姓心里暖洋洋,這個冬季不再寒冷。
(省政協副主席馬國瑜“雙聯”村新修的幼兒園)
略陽村位于秦安縣隴城鎮區東部, 全村367戶,1639人,貧困人口215戶934人。有略陽、劉家灣、李莊、山莊4個自然村,村落依山居住,交通不便,經濟發展非常緩慢,群眾生活困難。經濟來源主要以糧食種植為主,2011年底人均純收入2224元,屬全縣扶貧開發重點村。
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化,略陽村逐步形成以種植、養殖、勞務輸轉為主的三大支柱產業,但都不成規模。種植業以小麥、蘋果、全膜玉米為主;養殖業主要以農戶分散圈養為主;年平均輸轉勞動力380人。由于當地農民思想封閉、缺乏創新意識,自身勞動技能低,再加上道路不暢通等因素,致使該村農業產業化程度低,種植結構單一,果園管理水平不高;養殖業規模小、效益差;勞務輸出人員多,經濟收入少,這些都嚴重制約著略陽村經濟的發展。
(略陽村村容村貌整治)
自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以來,省政協副主席馬國瑜多次深入聯系點,通過與村組干部的面對面交流、到聯系戶家里“串門”、召開干部群眾座談會等多種形式,詳細了解該村的真實情況,分析貧困原因,共同謀劃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同時,制定了略陽村的發展思路,即“依托歷史文化名鎮的品牌效應和有利的耕地優勢,通過項目爭取,逐步改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打造宜居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種養業和文化旅游業,推動全村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雙聯”戶原住房)
略陽村絕大部分耕地在山區,田間道路狹窄,農產品和農資運輸全靠肩扛背挑,農路建設勢在必行。目前,實施了略陽村一組至李莊組長3.5公里的農路統一拓寬整修為5米,并進行了鋪砂。從此村民上地干活都是“車來車往”,不僅為運輸農作物提供了方便,還大大減少了人力耗費。村內的泥土道路,一到下雨天,對村民們的出行造成了極大的不便。通過主動協調爭取財政以獎代補“一事一議”項目,硬化村內主巷道2條600米、小巷道34條,大大改善了群眾生活生產條件。
(省政協副主席馬國瑜“雙聯”戶蓋地新住房)
針對目前略陽村產業發展現狀以及村民們勞動技能低的情況,聯系領導委托農技部門多次開展了關于種植、養殖相關技術及外出務工人員技能培訓等活動,讓群眾在掌握一定技能的基礎上,逐步實現勞動力由勞力型向技能型的轉變,大力種養發展產業,以早日脫貧。通過土地流轉在該村南川區和南山規劃新建標準化蘋果園800畝,并在果園區周邊修建養殖小區,形成種養互補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目前,種植業方面已完成了地塊流轉合同的簽訂和流轉區秋季建園統一規劃、統一放線工作;養殖業方面通過小額貸款的方式,扶持養牛專業戶10戶,以帶動全村養殖業的發展,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為了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主動聯系相關單位,為略陽村文化廣場配套了各種健身設備,栽了香花槐、白玉蘭、紅葉李等各類風景樹100余株。該文化廣場已成為全村文化娛樂活動的中心,得到廣大村民的一致好評。
略陽村是隴城歷史文化名鎮的重要組成部分,村內有三國街亭古戰場遺址、古略陽城、明清一條街等名勝古跡,旅游開發潛力巨大。目前,已實施通往街亭古戰場遺址水泥路1公里,對女媧洞景區至寺坪山長4公里農路進行了鋪砂;對略陽村寺坪山街亭古戰場風景區進行綠化、美化工作,共栽植香花槐、云杉等風景樹1000余株,為該村依靠旅游富村邁出了新的一步。按照《隴城鎮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要求,通過項目爭取和多方協調,于今年3月,啟動了古略陽城內明清街古建筑的維修保護工程。截至目前,共維修古商鋪28間,560平方米。
(省政協副主席馬國瑜“雙聯”秦安隴城鎮略陽村新建村文化廣場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