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李元芳這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因為電視劇《神探狄仁杰》擁有了數不清的超級粉絲。歷史上真的有李元芳這個人嗎?答案是有,李元芳其實是明朝的一位普通官員,只方不圓的性格讓他的官場生涯起起伏伏。他終其一生用只方不圓的處世哲學證明著自己的表字:子實。我們將為你還原一個真實的李元芳。
本文摘自《寶安日報》2012年11月8日B5版 原題為:只方不圓李元芳
秉公執法 不畏強權
公元1489年夏天,甘肅秦安縣李府一名男孩呱呱墜地。男主人看著孩子飽滿的天庭興奮不已。明朝中后期,秦安李家世代書香,當時聞名鄉里的李氏宗族就有李嵐、李曉、李岱、李崇等。李元芳自小聰慧伶俐,加上環境的熏陶和叔叔們的教育,18歲就高中舉人。
大約30歲時,李元芳被嘉靖皇帝任命為順天府宛平知縣。“宛平”本意為江山社稷“宛然太平”,因地理位置特殊,所以歷朝歷代都備受重視。作為一把手的縣令,雖然只有七品,卻都由皇帝頒旨任命,不是一般人能擔任的。李元芳懷著一顆忐忑的心來到宛平縣。因為他早就知道,這里到處是朝廷高官、外戚或宦官家族。他們肆意侵占百姓的農田,欺壓良民,可以說無惡不作。
上任后,李元芳發覺現狀比想象中更糟糕,有三個案件讓他寢食難安:一是村民狀告建昌侯張延齡無故侵占民地,二是有人舉報惠安伯張偉私藏罪犯,還暗中派人威脅舉報人;三是東廠惡意誣陷宛平張仲金等七人,全部定為死罪。
張延齡是國舅爺,其姐是孝康皇后,所以對于他的惡行,一般官員都是睜只眼閉只眼。一貫耿直的李元芳想起小時候老師講的一句話“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于是,他決心把“方”進行到底。他一面派人把建昌侯侵占民田的惡行調查清楚并寫成材料暗中呈送張皇后,一面當庭判定:建昌侯所占民田悉數奉還村民,并做出適當賠償;對建昌侯的處罰因涉及皇親,交由皇帝裁決。在對待惠安伯私藏罪犯一案上,李元芳毫不妥協,勒令他限期交出罪犯,并作好“自省書”,否則就“上報朝廷,由皇上決斷”。惠安伯也聽說這個“鐵脖子”縣令很難纏,不想此等小事鬧大,只好服從。第三個案子有點棘手:因為東廠是皇帝的心腹,關進去的很難活著出來。正直的李元芳在朝臣的幫助下,找到東廠負責的太監,當面據理力爭,連續幾次后,終于免去了張仲金等人的死罪。
宛平百姓見他們的父母官不畏強權,不阿于權貴,一切按律法辦事,都交口稱贊,有人把“李青天”的匾牌送到了縣衙。
冒死上書 解百姓苦
北周有一位兩朝元老叫樂運,是“杯弓蛇影”中名臣樂廣的后人,以敢諫聞名。周宣宗即位后,荒淫無度,不問朝政。樂運奮筆疾書,列舉了宣帝的八條罪狀。自知上書后果難測,便讓仆人抬他到皇宮,等待皇帝降罪。好在內史元巖在皇帝面前婉言相救,樂運最終幸免,還吃了一頓免費的皇家午餐。
時隔千年,當李元芳面對治下百姓苦不堪言而皇上渾然不覺時,腦海中多次浮現出這段故事。作為一方父母官,他深知百姓疾苦。于是,李元芳冒死上書:請求廢除讓宛平民眾深受其苦的七件事,還談及世宗皇帝煉丹求仙的害處。上書之后,他便“布襪青衣”,坦然等待受罰。
李元芳了解百姓,更了解自己的君王。作為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明世宗朱厚璁即位初期對內整頓朝綱、減輕賦役,對外抗擊倭寇,首創“中興時期”,但在位后期便開始不視朝政,煉制丹藥,導致宦官專權。更可怕的是,躲居深宮的世宗最反感臣子上書,連名聞天下的海瑞都因諫言而下獄。
李元芳上書后,五天沒有消息。當時群臣們紛紛議論說,“看來此次他是兇多吉少了”。誰知世宗皇帝并非昏庸到底,看完奏折后一一批準了。這可能與他后來一直不殺海瑞有同樣的心理。消息傳下來,宛平縣百姓歡欣鼓舞,拍手稱快。
受人陷害 辭官還鄉
甘肅省天水市秦安縣興國鎮合作巷29號是一處充滿書香氣息的院落。小院墻用灰磚砌成,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兩邊各有耳房,小廊曲徑,清幽雅靜。廊柱和金柱之間用穿插枋連接,前檐柱施額枋、平板枋,正中的檁子下配有透雕花板。這小院便是李元芳故居,也是秦安縣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座古民居建筑,2005年被秦安縣人民政府列入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400多年前,以直言進諫而聞名全國的李元芳在知命之年便帶著一顆蒼老的心回到這個小院,開始頤養天年的日子。回想自己的官場生涯,他沒有為自己方直的性格后悔。當年七條諫書受皇帝批準后,有人以為世宗對李元芳青睞有加,便推薦讓其擔任臺諫——負責專職為皇帝提意見。宦官們一看這不是好主,便暗中多方阻撓。李元芳在朝中沒有后臺,也從不結交權貴,最后只得出任登州府(今山東蓬萊)同知,幾年后轉任山西潞安府(今山西長治)同知。任職其間,由于政績顯著,山西巡撫和按察使一起呈文,請擢升李元芳任潞安府知府。誰知,先前在宛平縣得罪的惠安伯等人聯合宦官,誣告李元芳“拉攏關系,巴結上司”,雖然最后吏部查無實據,不了了之,但李元芳受不了這種打擊,稱病回歸故里秦安,閉門不出,頤養天年。余生里,他一邊梳理自己的人生,一邊教書育人。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十二月二十一日,李元芳與世長辭,只留下一篇《安命賦》和一世清白名聲。
元芳,此事你怎么看?
大人,此事必有蹊蹺。
元芳,聽說你是明朝人,不是唐朝人。
大人,自己的事我不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