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文廟
泮池和狀元橋
大成殿墻壁上的精美浮雕
大成殿梁架和斗拱上的明代彩畫
古代和現代的美妙反差
正午的陽光把文廟變成溫暖的光域
(蘭州晨報 劉小雷)秦安文廟,位于縣城新華街東,創建于金大安年(1209年)前,曾是天水地區歷史上規模較宏大的崇圣尊孔之地和省內唯一一家塑有孔子塑像的廟宇。現存建筑有大成殿、東廡、西廡、大成門和狀元橋、泮池等,均為明清建筑,保存較為完好。主體建筑大成殿重建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壽齡近500年。它風格粗獷,形制古雅,氣勢雄偉,是不可多得的歷史文化遺產,對研究我國明代建筑藝術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2006年5月25日,國務院公布其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6月11日,記者前往秦安,尋訪隱匿在縣城中心的秦安文廟。從東學巷的巷口,我們就看到樓群之間有幾座木結構的古建筑嚴謹含蓄地矗立在其中,一排儒家風范。
和一般寺廟相比,文廟也給人一種遠離塵埃的脫俗意味,但更多的是從那些古建筑中散發出來的傳統文化濃郁、博大的氣息讓人感覺到一種無法抗拒的場效應。
秦安縣城街道正午的喧囂好像不能加諸在這里半分,只可以自己身體內部一點一點散發出歸屬與敬意感。
幽靜的空氣,彌漫的花香,蒼勁的古柏,靈動的飛檐,莊重的斗拱,以至于有點脫色的彩繪……那一切的一切,讓人癡迷。
秦安文廟文管所的李俊海所長一邊陪我們四處參觀,一邊做著深入淺出的講解,他說作為禮制廟宇的文廟多與地方官學結合,亦即所謂“廟學制”,布局主要可以分為前廟后學、左廟右學、右廟左學等形式。
現存的文廟分前后院,前院落中的主建筑為崇圣祠。后院主體建筑為大成殿,兩廂位于大成殿左右兩側兩排長廊式的建筑,稱為東、西廡,是供奉先賢先哲及儒家學派著名人物的地方。建于明嘉靖年期間,面闊7間,進深2間,單檐懸山灰瓦屋頂,4檁24柱前帶廊小式抬梁造結構,檐下布麻葉不出踩斗拱。
在崇圣祠前有一半月形的水池,荷香襲人,在池上一座漢白玉的單拱石橋小巧玲瓏。
我問李所長,為什么會在文廟出現這樣一個袖珍的水池并建有一座石橋,是考慮美化文廟的整體的建筑布局,還是有更深的寓意?
李所長回答說水池的名字叫泮池,石拱橋被稱為狀元橋,為孔廟所特有。“泮池”來源于《周禮》中的“辟雍”,原意是周天子設置的四面環水的大學堂,設池為圓形,如同玉壁,而文廟用其圓池的一半,以示區別,故稱為“泮池”。“泮”字古義指學宮,人們踏上泮池,進入文廟,就好比進入最高學府。泮池在民間也稱“學海”,有道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學海即指泮池水。在科舉時代,文人舉子在臨考前,都要在孔廟祭祀許愿,考取秀才或舉人后要游泮池還愿,稱為“入泮”。在清代,將考中秀才直接稱之為“入泮”,成為學海一粟,并要舉行一定的儀式,所謂“泮水生香”。池上所建的單拱石橋為狀元橋,民間也稱泮橋,相傳只有考中狀元的人才可過此橋,以示“青云直上”,腳踩云梯步步高,也有“金榜題名,獨占鰲頭”之意。
現在高考結束時,秦安文廟都有一個別開生面的儀式:當年的秦安高考狀元都會走上狀元橋,接受當地文化部門的祝賀,一是對學子予以勉勵,二是期待地方文風昌盛,以對先賢孔子的敬意。
來到秦安文廟的人,很快就被兩棵古柏吸引住目光,一棵老柏位于大成殿右前方,壽齡上千,樹形修長,如一把擎天的大傘守護著這片文化的圣域,李所長說它高38.6米,下身合圍8.3米,蒼勁挺拔,形若叢生,參天蔽日,是文廟古老的見證,明人稱其為“學宮柏蓋”,并列入秦安八景之一;另一棵身形較小,但姿態妖嬈可愛,讓人想起書齋案頭供雅士賞玩的盆景。
秦安文廟的靈魂就是這座伴生著千年古柏的主體建筑大成殿,典型的明代建筑,保持著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重建時的風貌:它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長14米,進深四間,寬10.3米,大式土木七檁抬梁造,單檐歇山頂,上覆琉璃瓦,雄偉寬敞,飛檐翹角,雕梁畫棟,斗拱交錯、威嚴壯觀。收山、出檐較深,脊飾龍、鳳、牡丹、菊等紋飾,正脊兩端是高高翹起的大吻,中置三獸寶瓶火珠,垂脊和戧脊端口均裝飾脊獸。兩稍間檻墻各嵌有琉璃盤龍一條,左為火龍,右為水龍,盤繞升騰,神態各異。
大成殿梁架和斗拱上的彩畫是參訪的人絕不能不看的,它是甘肅省保存最完好的明代木構建筑彩畫,彌足珍貴,文物價值極高。殿里的彩畫總面積400余平方米,內容豐富,類型齊全,色彩鮮艷,圖案清晰,在甘肅享有木構建筑“彩畫之王”之稱。
李所長介紹說,秦安文廟大成殿囊括了和璽、旋子和蘇式等彩繪的所有類別,圖案主要是龍、鳳、旋子及花卉蔓草紋飾,色彩以朱砂、石青、石綠、群青、黑色及白色為主。和璽彩畫是彩畫的最高級別,大成殿里的和璽彩畫有多種表現形式,分別是金龍和璽、龍鳳和璽、蓮草和璽、楞草和璽等,而神龕藻井上所繪的3塊龍鳳圖(雙龍戲珠、丹鳳朝陽)堪為彩畫中的精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朝廷規定,除山東曲阜外,其他地方孔廟的建筑物上一般是不允許造龍的。秦安文廟的建筑物上不但有龍,而且建有最高規格的九龍壁,相傳是因秦安邑人明代進士胡纘宗之故,朝廷對秦安文廟予以特許。
另一奇特的地方是一般文廟只供奉孔子的牌位,而在秦安文廟卻有孔子的塑像。現存的塑像是2006年重塑的,從山東曲阜孔廟中的孔子塑像原版引進。細細看龕中的孔子塑像,他頭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鎮圭,儼然一副古代帝王相,這也反映了世人對孔子的極大尊崇。
大成殿前有兩塊匾來自清代皇帝的御筆,門額上則懸掛的是一方“中和位育”巨匾。它由末代皇帝溥儀題寫,語出《禮記•中庸》,意思是說按照孔子的中庸之道就能達到“中和”,世間一切事物就能達到和諧的境界。殿內正中懸掛的一方大牌匾則是康熙皇帝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題寫“萬世師表”四字,雕龍貼金,精美華麗,顯示著封建統治者對老人家也必須折腰以師視之。
2003年至2004年,國家文物局投資對大成殿進行了整體維修,對大成殿內墻壁作了從孔子出生、求學、問道、傳道、歸安、門徒紀念等反映其一生經歷故事為內容的壁繪。
出門,我們發現右側大成殿有一小片水泥的空地,李所長指著水泥地四周邊緣破損而裸露出的淡紅色的石階,說這是明代殘存下來的古建筑地基。
我細細摩挲著它上面粗礪突起的顆粒,如同摩挲著一段幾百年的傳統文化史。
早在1988年,就有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聲明,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孔子思想之偉大由此可見。
前段時間,在新聞上看到美國威廉-瑪麗學院獲孔子學院教師的簽證問題成了熱點,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說明,向全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借助這位孔子圣人之名再恰當不過。
文/圖本報記者劉小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