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安大地上,長期的革命斗爭和建設實踐,留下了眾多的革命遺址遺跡,成為寶貴而豐富的黨史資料和歷史見證。
1935年8月11日,紅二十五軍登游蜒咀進入秦安舊縣界,沿千戶、西山一線奔襲縣城,風洞兒分兵,王尹南瓦大堡山擊潰敵截擊部隊,主力部隊于當日午時經飲馬巷攻取縣城,打開監獄,召開窮人大會,槍決惡霸,書寫標語口號,宣傳革命真理。紅二十五軍長征攻取秦安縣城,與陜甘紅軍勝利會師,也在秦安這塊熱土上,播下了革命的火種。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黨領導國統區人民開展斗爭,秦安黨的地方組織從無到有、逐步發展,到解放前夕,先后建立了6個黨支部、1個黨小組,發展黨員141人。
1949年7月28日,第一野戰軍一軍1師、七軍20師在隴山要隘固關全殲青馬“精銳鐵騎”騎14旅及248師騎兵團大部,砸開西進大門。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一野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彭德懷率一野總部,同許光達指揮的中路二兵團,由隴縣解放華亭,沿關山西進,經龍山鎮、隴城鎮,于8月3日解放蓮花鎮及周圍地區。彭德懷率一野總部進駐蓮花鎮,并在蓮花居住半個多月,其間先后發布了對西北戰局具有重大意義的隴東戰役、蘭州戰役、攻占銀川西寧等命令。一兵團1軍8月4日解放秦安,成立縣人民政府,接管舊政權,召開群眾大會,秦安人民慰問解放軍載歌載舞,歡慶解放。秦安縣委、縣人民政府組織動員全縣人民千方百計籌集糧草和其他物資,開展做軍鞋運動,組織民工奮勇支前,支援解放大西北、大西南。建于1956年11月的秦安縣烈士陵園,安葬著固關峽戰役后在縣上醫治的傷員中犧牲的18位重傷員遺體和4位秦安籍功臣、烈士遺體。
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秦安人民立足實際,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經過60余年的革命和建設,將一個交通閉塞、貧窮落后的山區小縣建設成為社會發展、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社會主義新秦安。
根據陳展大綱,秦安解放紀念館分4個展室,第一展室主要陳展“紅二十五軍長征過秦安”等歷史內容;第二展室主要陳展“一野總部在蓮花”等歷史內容;第三展室主要陳展“黨的秘密組織活動”等歷史內容;第四展室主要陳展“解放后秦安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