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從召開的全省規范性文件管理會議上傳來喜訊,秦安縣人民政府被省政府法制辦公室評為全省“規范性文件管理工作先進單位”。
近年來,秦安縣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和《甘肅省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將規范性文件管理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以規范權力運行為重點,緊緊圍繞實現“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的工作目標,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完善工作措施,促使規范性文件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對行政規范性文件備案的意識
秦安縣委、縣政府對行政規范性文件備案高度重視,將此項工作作為依法行政的重要內容來抓。根據縣依法行政領導小組要求,采取多種形式加大行政規范性文件備案的宣傳力度:一是將《甘肅省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轉發至全縣各部門和鄉鎮機關,要求認真學習領會;二是舉辦全縣依法行政專題培訓班,將規范性文件的制定、發布、備案審查作為培訓的重點內容,通過廣泛宣傳培訓,有效提高了全縣上下對行政規范性文件備案的認識,為依法制定規范性文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是健全制度,規范制定程序
為使規范性文件制定工作能夠有章可循,根據《甘肅省規范性文件管理辦法》的規定,研究制定了《秦安縣人民政府規范性文件制定程序規則》(以下簡稱《規則》),從規范性文件的制定主體、制定程序、遵循的原則、制定體例、文字規范、備案審查等方面作出了詳細規定,并建立了責任追究制度。為確保規范性文件合法、適當、協調和符合制定技術規范,《規則》規定,規范性文件的制定必須按照計劃、起草、征求意見、論證、集體審議、決定、公開發布的環節進行,并明確了“五個不發”,即:凡與法律法規相抵觸的不發;凡與政策相違背的不發;凡脫離實際的不發;凡違背程序的不發;凡涉及收費和其他部門職責沒有會簽的不發,有力地推進了規范性文件制定的規范化、程序化。
三是嚴格把關,提高規范性文件質量
一是實行前置審查。對部門起草擬以縣政府名義出臺的規范性文件,均實行前置審查,具體工作中,部門起草的擬以縣政府名義出臺的規范性文件初稿,首先由法制辦審核把關,并采取專題座談會、發送征求意見函等多種形式對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制定程序依法予以審查。同時,按照簡明、通俗、準確、規范的原則,對規范性文件進行文字和技術審查,提出審核意見,報縣政府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是否制定發布。二是嚴格備案審查。切實做到“有件必備、有備必審、有錯必糾”。各鄉鎮政府、縣政府工作部門及其他依法行使政府管理職能的機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自發布之日起10日內,由發布機關將規范性文件正式文本一式二份報送縣政府,由法制辦具體負責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審查過程中,既堅持原則,又講究方法,將涉及行政處罰、行政許可、行政收費、行政強制等內容的規范性文件作為重點進行審查,對審查發現問題的文件,注意充分聽取制定機關意見,耐心協調溝通。對審查的規范性文件涉及其他部門職責的,組織其他部門協助審查;存在復雜、疑難問題的,組織政府法律顧問進行論證;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決策事項,還通過組織聽證會、論證會廣泛聽取各方面意見。加強了與人大、政協的聯系,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確保規范性文件的合法性、有效性。三是加強審查監督。將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納入了行政執法責任制,定期進行檢查,對“有件不備”的實行了通報、督辦、責任追究等制度,通過《政務動態》交流備案工作情況,有力的促進了各鄉鎮、各部門對規范性文件審查備案工作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同時,積極探索指導、督促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工作的新方法、新路子,通過備案審查工作措施,健全備案監督機制。
四是實行公示制度,提高規范性文件的透明度
為規范政府行為,增強規范性文件透明度,要求全縣行政機關對制定、修改、撤銷、廢止的規范性文件在10日內,必須通過政府網站、廣播、電視、政務公開宣傳欄等形式向社會進行廣泛公示,使行政管理相對人在第一時間了解我縣新近制定的規范性文件,保證他們的知情權。法制辦對各行政機關實行規范性文件公示制度的情況進行監督,定期進行檢查,對不按規定實行公示的規范性文件,立即責令制定單位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予以通報并提請縣政府對未公示的規范性文件作出相應處理。
五是定期清理,確保規范性文件合法有效
按照“立、改、廢”相銜接的原則,制定并完善了規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按照“符合法律、切合實際、科學嚴謹、全面及時、注重質量”的原則,對1996年1月至2010年5月期間縣政府和以縣政府辦公室名義下發的3158件文件進行了全面清理,屬于規范性文件的有41件,通過清理,廢止與行政許可法不一致、不符合政府職能轉變要求、束縛經濟發展的規范性文件18件;保留規范性文件23件,建議修改的規范性文件1件,從而確保了規范性文件“立、改、廢”制度的有效銜接,保證了全縣抽象行政行為的合法有效,有力地促進了依法行政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