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先爭優破解難題”系列報道之八
為有源頭活水來
秦安縣創新方式規范管理破解干部教育培訓難題
秦安縣著眼于提升黨員干部整體素質和增強為民服務水平,結合創先爭優活動的深入開展,以縣鄉黨校、行政學校和農村基層干部專修學校為主陣地,不斷豐富培訓內容,努力創新培訓方式,積極拓寬培訓渠道,切實提高培訓實效。今年全縣共舉辦各類培訓班55期,培訓各級各類干部8973人(次),為推進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提供了堅強有力的人才保證和智力支持。
給力機制完善,破解“動力不足”問題。健全完善《秦安縣干部集中教育培訓量化考評辦法》,將干部培訓細化為出勤、聽講、討論交流、理論考試、社會調研五項,每項20分,實行百分制量化考評,綜合核算評定培訓分值;建立學員培訓檔案,由組織部、縣委黨校和農村基層干部專修學校對學員集中培訓情況做出綜合鑒定,綜合考評不合格者要求重新參加培訓,不頒發結業證書;把考評結果作為干部年度考核和選拔任用的重要依據,凡綜合考評成績不合格者,本年度考核不能確定為優秀等次,不能評先選優。
給力按需施教,破解“熱情不濃”問題。開展學前調研,把握培訓“著力點”。采取問卷調查、個別走訪等方式征求學員意見,合理確定辦班時間、教學內容和教學形式,做到因需施教。優化課程設置,把握培訓“興奮點”。按照“用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根據學員崗位職責和興趣特點,靈活調整課程設置。如在中青年干部培訓班上增加如何創造性開展工作,發揮好黨委、政府參謀助手作用等內容;在80后優秀年輕干部培訓班上增加如何轉變作風、提高效能,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發展等內容。立足理論前沿,把握“制高點”。在分析不同層次干部的能力、素質和需求的基礎上,將十七屆六中全會、市縣黨代會精神、胡錦濤總書記建黨90周年講話、“11132”發展戰略、特色產業發展、民生工程、基層黨建等作為當前主體班次的培訓專題,既把握大局,又貼近實際,使培訓言之有物,易于實踐。
給力培訓管理,破解“學風不正”問題。嚴格學習紀律。每期培訓班組織部都派人跟班管理,學員在培訓期間與單位工作脫鉤,嚴守培訓紀律,服從學校管理,保證學習的時間和質量。培訓期間原則上不準請假,有特殊情況報縣委組織部批準;堅持統一調配。各單位根據全縣干部教育培訓計劃,結合實際,提出參學人員建議名單,縣委組織部綜合考慮,確定參學人員名單。狠抓制度建設,健全完善了《學員培訓紀律》、《學員請假考勤制度》、《優秀學員評比辦法》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對參訓學員實行學校、縣委組織部、學員所在單位“三重管理”。
給力探索創新,破解“效果不顯”問題。帶題培訓,增強針對性。每期培訓班開班前,要求學員立足自身工作實際,帶著1-2個專題參加培訓。近期舉辦的中青年干部、科級干部培訓班,以“貫徹落實縣第十五次黨代會精神,推動縣域經濟跨越式科學發展”為主題,學員在輔導教師的指導下撰寫調研報告。命題研討,增強深入性。對學員命好專題,認真準備,組織集體座談、互動交流,啟發思維,加深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與認識,實現取長補短,相互提高。參觀考察,增強實效性。組織學員深入全縣在建的重點建設項目、重點企業和產業基地參觀考察,讓干部在一線接受教育,激發干事創業熱情,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增強了培訓效果。
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縣直機關工委書記孫忠平說,秦安縣干部教育培訓工作緊緊圍繞全縣工作大局,創新培訓理念,深化教學改革,豐富培訓內容,改進培訓方式,加強培訓管理,完善培訓機制,積極構建理論教育、知識教育、黨性教育“三位一體”的培訓體系,不斷提高干部教育培訓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有效解決了干部教育培訓動力不足、熱情不濃、學風不正、效果不顯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