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五年來,秦安縣把統籌經濟社會發展,加快經濟社會發展擺在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并且在發展中逐步具備了加快發展社會事業的物質基礎和條件,也正是如此,該縣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實現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科教之花處處盛開
近五年來,秦安縣積極實施科教興縣戰略,不斷加快科技普及和科技成果轉化運用,科技在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日益增強。該縣先后被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和“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稱號。為了全面總結科技工作的成效和經驗,研究部署今后科技工作的思路和措施,進一步推進科技進步與創新,推動全縣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該縣積極實施“良種工程”、“沃土工程”等農業四大科技工程,處處盛開科技之花。劉坪鄉杜寨村“五位一體”淺山干旱農業綜合示范點,走出了一條在淺山干旱地區發展設施農業、生態農業的新路子,為全省乃至全國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科技的注入,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和效益。雙壟溝種植技術,保證了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至2011年底,我縣引進農作物優良品種110個,其中糧食作物品種40個,良種覆蓋率達到95.34%,良種增產12%,科技對農業生產的貢獻率顯著提高。我縣的新紅星蘋果、秦安花椒、劉坪辣椒等9個產品通過綠色認證, “北京七號”桃,秦富一號、新紅星蘋果榮獲“中華名果”殊榮,秦安蜜桃、秦安花椒、秦安蘋果先后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同時,積極實施“企業技術創新工程”、“企業科技增效工程”、“民營經濟科技振興工程”,通過引進、開發、技術改造等手段,在全縣建成各類企業近2000家,培育出近10家科技含量較高的民營科技型企業,形成了以酒類、果汁、輕紡和五星鉛筆等為主的五大品牌。科學技術的推廣應用,為縣域經濟的發展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教育事業成效顯著
秦安是一個人口大縣,教育大縣。多年來,該縣始終將教育作為強基固本、建設人力資源強縣、推動全縣經濟社會跨越式科學發展的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來抓,優先發展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兩基”成果鞏固提高,2010年,全縣小學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升學率分別達到99.70%、97.49%、99.81%和95.03%。初中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升學率分別達到98.90%、96.23%、99.98%和55.36%。素質教育穩步推進, 2008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406人,2009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614人,2010年高考二本以上上線1802人,2011年高考二本以上線突破2000人,創歷史新高。教師隊伍不斷加強,近年來,通過“走出去”培訓校長218人次,培訓教師2400多人次,參加“國培計劃”和“網絡研修”培訓教師達1600多人。通過多層次的教師培訓,廣大教師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有了顯著提高。辦學條件明顯改善,近年來,實施項目學校91所,項目總投資1.24億元,新、改建校舍建筑面積11.53萬平方米,其中消除危房4.21萬平方米,落實學校建設用地510多畝。劃撥學校建設用地313畝,完成了縣二中、縣職校、興國四小、興國一小、興國三小改擴建工程,興國中學、興國二小、縣第二幼兒園搬遷新建,啟動了縣一中改擴建工程,橋南初中建設項目,辦學條件得到了進一步改善。
醫療衛生事業邁上新臺階
社會經濟發展,百姓健康為本。近五年來,秦安縣醫療衛生工作在重視管理的同時,狠抓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堅持不懈地加強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全縣醫療衛生事業邁上新臺階。2006年至2009年完成了25個醫療衛生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完成總建筑面積22945平方米,完成總投資2603萬元; 2009年至2010年啟動和實施了包括縣醫院住院樓、中醫院門診樓、婦幼保健院及中山、千戶衛生院災后重建及擴大內需建設項目共8個,至2010年底,已完成總建筑面積28311平方米,完成總投資4033萬元。同時,秦安縣通過送出去進修,請進來教學等形式,進一步加強了醫技人員培訓工作,建立起由大學本科為龍頭,大學專科為骨干的衛生隊伍。至2010年低,縣、鄉680名衛生技術人員中,大專、本科1751人,占54%,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15個百分點;中、高級職稱214人,占32%,與2005年相比增加了10個百分點。積極組織45歲以下村級醫務人員進修學習,達到中專水平,已有639名鄉村醫生參加省中醫學校和定西衛校的中專學歷教育,占村級醫務人員總數1019人的63%。2011年先后安排20名中醫藥技術人員分別到省中醫院、中醫學院附屬醫院進修學習;組織縣中醫院、鄉鎮衛生院部分中醫藥技術人員于分批分次到武山療養院學習了蠟療技術;把中醫藥知識全員培訓作為“西醫學中醫,中醫學經典”的重要內容進行考核,初步建立了一支能夠滿足中醫藥發展的人才隊伍。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近五年來,秦安縣文化事業牢牢把握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全面實施特色文化大縣建設戰略,不斷增加文化投入,改善文化設施條件,努力構建比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干部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文化基礎設施邁上了新臺階,“十一五”期間,全縣新增農村文化場所建筑面積1.8萬元平方米。爭取到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項目資金360萬元,完成了郭嘉、蓮花等15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工程,總建筑面積4300平方米,實現了“鄉鄉都有文化站”的目標。實施了“農家書屋”工程建設,投資837.5萬元共建成農家書屋335個,占全縣行政村的78%,總建筑面積6197.5平方米。在五營、隴城兩鄉鎮實施了總投資30萬元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在全縣428個行政村實施了總投資183萬元的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村級服務點建設工程。 藝術創作成果顯著,“十一五”期間,該縣立足地域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創排了秦安小曲劇《殺雞宰鵝》、《村官浪漫曲》、《情系學子》、《鶯鶯拷紅》、《生日》5個現代小戲。《殺雞宰鵝》在甘肅省第二屆紅梅大獲賽中獲優秀劇目金獎和編劇三等獎,在第五屆中國戲劇文學獎中榮獲小型劇本二等獎。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之際,縣劇團創排的現代秦安小曲劇《草根》,在全省新創劇目調演中榮獲二等獎。《女媧祭典》進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秦安蠟花舞》、《殼子棍》進入甘肅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秦安蠟花舞》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項目申報文本的制作工作已完成。秦安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甘肅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王尹鄉為草編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伏羲文化旅游節期間,秦安小曲、蠟花舞參加了“2011天水——關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活動”,加強了秦安縣與關中地區的聯系和交流。
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五年來全縣人口計生工作,努力鞏固提高“三為主”工作水平,不斷加強組織領導、利益導向政策體系建設,強化政策統籌、宣傳教育,狠抓任務落實,深化層級動態管理責任制,建立健全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障制度,深入推進基層縣、鄉計生服務站、所標準化、規范化建設,完善基層人口計生網絡,加快推進人口計生信息化建設,計生服務水平有了進一步提高,低生育水平持續穩定,群眾滿意度普遍提高,全縣人口計生工作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截止2010年7月底,全縣出生率為8.55‰,自然增長率4.8‰,符合政策生育率90.32%。全縣各級把穩定低生育水平作為首要任務,順利完成了人口控制計劃。截至2010年9月底,全縣總人口為60.83萬人,人口出生率11.19‰,自然增長率6.00‰,五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長率平均可控制在12‰和 7‰以內。截至2011年止6月底,全縣共出生4779人。其中:計內一孩出生3087人,計內二孩出生1204人,計外二孩出生475人。出生率7.85‰,自增率4.61‰,計劃生育率89.97%。全縣總人口610552人,全縣有已婚育齡婦女112916人,占全縣總人口的18.54%。其中:無孩婦女4887人,占已婚育齡婦女的4.33%;一孩婦女19165人,占16.97%,一孩上環10983例;二孩婦女55298人,占48.97%,二孩結扎53368例,其中二女戶4456人。全縣今年共完成各項節育措施3231例。其中:上環1619例,二孩以上結扎1603例(二女戶結扎357例),征收社會撫養費527.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