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迎接黨代會 巡禮新成就(商貿流通篇)
商貿流通日益繁榮 城鄉經濟蓬勃發展
秦安素有“旱碼頭”之稱,是著名的漢唐故郡絲路重鎮。歷史上商貿發達,秦安人自古就有經商的傳統習慣,上個世紀初,秦安“貨郞擔”走南闖北,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秦安“貨郞擔”挑出了大市場。近五年來,縣委、縣政府把培育建設市場作為搞活商貿流通、繁榮城鄉經濟的基礎工程常抓不懈,取得了顯著成效。
壯大商貿流通 搞活城鄉經濟
秦安縣把發展壯大商貿流通業作為搞活城鄉經濟的重要舉措來抓,堅持走農工商綜合發展的路子,目前已形成了以興國小商品市場為龍頭、城區各大專業市場為主體、鄉鎮集貿市場為基礎的市場格局,各類市場達到43個,占地560多畝,年交易額約6.5億元。市場的繁榮,帶動促進了全縣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目前全縣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達到5337戶,注冊資金2.21億元,從業人員6.6萬人,非公經濟已占全縣經濟總量的50.1%。商貿流通業已成為秦安第三產業的重要支柱,安置勞動力的重要渠道、地方稅收的重要來源。
秦安果品博覽會小商品展示展銷
加強工業園區建設 提高經濟運行效率
秦安縣著力提升工業園區承載能力。搞好何川工業示范區規劃的報批工作,爭取升級為省級工業集中區。加強工業園區建設,完善以食品、小商品加工為主的產業園區建設規劃,盤活閑置土地,擴大何川、蔡店、西川、安伏等園區規模,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綜合服務和承載能力,為工業經濟發展搭建平臺。扶持培育優勢骨干企業,堅持促優扶強,整體推進的原則,發展壯大食品、小商品加工等特色優勢產業,積極引進建設投資1億元以上企業1戶、投資5000萬元以上企業2戶、投資1000萬元以上企業5戶,促進工業經濟快速發展。深入推進技術創新。以市場為導向,調整工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加強與大專院校、知名企業的交流合作,加快產品研發和技術創新步伐,促進企業優化升級,增強發展后勁。
優化工業結構 發展縣域工業
秦安縣堅持走工貿聯動的路子,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依托小商品市場和特色產業,以工業園區建設為載體,扶持發展小商品和農副產品加工企業,走“前店后廠”的經營路子。先后引進建設了五星鉛筆廠、興國絨線廠、銀星毛紡廠、大秦酒業、長城果汁廠等一批產業關聯度高、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大型工業項目,工業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輕紡工業為主導,建材、文化用品、鞋帽制造為輔的縣域工業體系。借助資源優勢,開發食品、小商品、紙箱、輕紡、塑料、文化用品等工業產業集群,延伸產業鏈條,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創建國家、省級名牌產品,增強企業市場競爭力,促進縣域工業健康發展。
完善商貿流通體系 促進非公經濟發展
加大市場建設力度,啟動秦安•中國西部小商品城、物流中心建設,加快蓮花、興豐、魏店、郭嘉、千戶等鄉鎮果品、農貿綜合市場建設步伐,積極實施“萬村千鄉”、“退市還路”市場工程和便民市場建設,新建農家店40家,打造上關文化旅游用品特色商業一條街。認真落實家電、摩托車、農機下鄉和以舊換新等政策,不斷擴大社會消費。加強與江蘇、浙江等發達地區的經貿合作,著力培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信息咨詢和社區服務等產業。強化市場監管,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落實和完善民營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加快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步伐。
加強商品流通監管 確保居民消費安全
加強市場運行監測,擴大監測范圍,引導企業積極組織貨源,規范促銷,確保縣內市場商品供應充足,總體安全平穩。加大成品油市場監管力度,消除安全隱患,保障各行各業用油需求;加快推進屠宰場標準化改造,加強生豬屠宰執法隊伍建設,會同工商、農業等相關部門聯合執法,嚴厲打擊私屠濫宰和病死、注水肉交易行為,確保肉品消費安全;加強酒類流通市場監管,與名優酒類產品生產企業建立起“打擊假冒、保護名優”的協助機制,對冒用他人商標、以次充好的酒類商品進行了全面清查,有效凈化了秦安酒類市場;配備專職信息員,多次參加上級培訓,及時了解全縣流通領域的市場信息和動態,定期向上級報送相關數據和信息,全面做好全縣流通市場監管和糧食流通市場準入工作。
近年來,秦安縣提出了“發展大市場、搞活大流通、建設商貿城”的宏偉目標,緊抓“商貿活縣”戰略不放松,加快構建倉儲配送、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現代物流體系,全力打造中國西部現代小商品城。“十二五”時期,隨著一大批市場建設項目的實施運營,秦安商貿業將實現更為輝煌的二次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