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鄉大地涌動科學發展春潮
——秦安縣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綜述
本報記者 馮喜成 邵新建
四月的秦安,桃花爛漫,生機勃發。一位位專家教授,送來科學發展的真經;一條條意見建議,納來科學發展的諍言;一場場理論對談,探討科學發展的思路;一件件實事的辦理,彰顯科學發展的活力;一個個難題的破解,見證科學發展的成果……葫蘆河兩岸的桃鄉大地,處處涌動著學習實踐和推進科學發展的滾滾春潮。
位于我省東南部的秦安縣,是全省十八個干旱縣之一,也是全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帶領全縣60多萬干部群眾艱苦創業、真抓實干,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
謀劃科學發展之策
“對于秦安這樣一個人多地少、干旱多災、資源匱乏的貧困縣來說,要實現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就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觀念,改革創新,真抓實干。全縣上下要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切實打牢科學發展的思想基礎,謀劃科學發展的正確策略,拓寬科學發展的工作思路,破解科學發展的諸多難題,建立科學發展的制度機制,奮力開創科學發展的嶄新局面。”這是秦安縣委書記陳天雄在3月4日召開的縣委常委會上,就全縣開展學習實踐活動提出的總要求。
立足縣情,超前謀劃,在廣泛開展前期調研的基礎上,該縣將“推進改革創新,提升發展質量,著力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秦安”確定為學習實踐活動的主題。針對全縣農業基礎薄弱、結構不盡合理、產業化程度低、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大;城鄉基礎設施欠賬大、城鎮建設嚴重滯后;社會事業發展緩慢,民生工程建設不能滿足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需求;機關效能低下,服務意識不強,辦事效率不高,發展環境不夠寬松等突出問題,力求通過開展學習實踐活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實現五個突破:著眼于促農增收,在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上求突破;著眼于增強縣域經濟發展后勁,在項目建設和工業園區建設上求突破;著眼于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在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上求突破;著眼于改善和保障民生,在全面推進社會事業發展上求突破;著眼于黨員干部作風轉變,在機關效能建設上求突破。
探求科學發展之路
學習實踐活動開展以來,秦安縣各級黨組織創新載體,豐富內容,積極開展了“六個一”學習培訓活動,即領導班子召開一次縣域經濟發展理論研討會,邀請專家學者作一次輔導講座,分系統開展一次理論對談,組織一次知識競賽,開展一次理論測試,領導干部到聯系單位作一次宣講報告。
與此同時,秦安縣堅持走群眾路線,采取召開座談會、發放征求意見函、開通熱線電話、實施“金點子”工程等多種方式,廣納科學發展的諍言良策。全縣已征求到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13個方面1400多條。同時,通過網絡論壇、電視訪談、演講辯論等形式,圍繞“秦安發展是否科學、不科學的問題是什么、怎樣發展更科學”這一重點,廣泛開展了“推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秦安”思想大討論活動,在全縣形成了爭獻良策、共謀發展的良好氛圍。
深入基層搞調研,理清思路求發展。全縣各級領導干部躬下身子,放下架子,問計于民,問政于民,積極開展了“五走進、五問計、五帶頭”調研活動,他們結合職責分工,走進農村、企業、社區、學校和生產一線,問計專家學者、老領導老干部、“兩代表一委員”、基層黨員干部、生產一線職工群眾,帶頭選定調研課題、聽取意見建議、撰寫調研報告、交流調研成果、分析解決問題。
踐行科學發展之舉
秦安縣認真查找和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使廣大群眾切身感受到了學習實踐活動帶來的新變化。針對特色產業生產規模小、品牌檔次低、市場競爭力弱等問題,該縣積極實施“四個三”工程,即三年新建林果基地30萬畝,三年新增養雞300萬只,三年創建3個優質品牌,三年新發展3個大型龍頭企業。今春以來,縣上狠抓果椒基地、養殖小區、產品品牌和龍頭企業建設,新建林果基地4.8萬畝,新發展養雞40萬只,完成了“中國蘋果之鄉”的申報命名工作,并爭取落實了北京養加加果蔬汁飲料生產線、泰達印務優質紙箱生產線等果品龍頭企業建設項目,延伸了產業鏈條,增加了果農收入。
針對今春嚴重旱情對糧食生產、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帶來的影響,縣委、縣政府把以頂凌覆膜為主的抗旱春耕生產作為當前的中心工作,及早部署,迅速行動,全民動員,打響了抗旱減災攻堅戰。縣四大組織包鄉領導分赴一線蹲點駐村,靠前指揮,組織農技人員和廣大干部群眾科技抗旱,目前已完成雙壟溝播玉米覆膜20萬畝,灌溉果園10.2萬畝,農作物病蟲害防治28萬畝,同時為群眾送水132噸,把旱災造成的損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針對經濟總量小,投資拉動能力不強的問題,秦安縣搶抓機遇,積極行動,全力爭取國家投資項目,制定出臺了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18條措施,建立落實了縣級領導包抓重點項目制度,積極開展項目儲備、立項、申報和對接工作。
東風勁吹滿眼春,桃鄉大地氣象新。在科學發展觀的引領下,秦安科學發展的目標正在一步步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