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為重 民生為本
——訪省人大代表、秦安縣委書記陳天雄
本報記者 卯曉華
![](/Files207/BeyondPic/2009-1/12/20090112_fd7d886abe81a18223f1bSbkUV2hcLKm.jpg)
秦安,國扶貧困縣,人多地少,資源匱乏。如何從欠發達的實際出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新的起點謀劃和推進發展?記者就此問題采訪了省人大代表、秦安縣委書記陳天雄。
記者:2008年,秦安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實現了新突破和新跨越,對此您有什么體會?
陳天雄:去年,是我省發展歷程上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一年。對于秦安來說,也是極不平凡、極不尋常的一年。一年來,我們努力克服“5·12”汶川大地震和金融危機帶來的困難和挑戰,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的各項決策部署,一手毫不動搖抓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一手堅持不懈抓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團結帶領全縣廣大干部群眾開拓創新,真抓實干,齊心協力,共克時艱,全縣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保持了平穩較快發展。去年,秦安縣國民生產總值實現22.14億元,比上年增長12.4%;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203元,凈增408元。
能有這樣一個發展局面,歸根結底是我們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結果。事實證明,只有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加快由粗放型增長方式向集約型增長方式轉變,加快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奮力拼搏,才能加快經濟社會各項事業協調發展。
記者:在您看來,如何客觀認識秦安目前的發展?
陳天雄:我們認識到,發展不夠仍然是秦安最大的實際。秦安山窮水瘦,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不充分、發展不平衡、發展質量不高,城鄉之間、經濟社會之間的發展不協調。但越是發展不夠,越要科學發展。過去、現在乃至未來相當長一個時期,秦安的發展必須一肩挑起改善生存發展基本條件的重任,一肩挑起發展經濟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任。
在看到困難和問題的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縣上加快經濟社會發展也面臨著一些好的、難得的機遇。國家擴大內需的政策,為縣域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注入新的動力。加之改革開放30年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效,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廣大干部群眾渴求發展的強烈愿望,也為進一步加快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和堅強后盾。
記者: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過程中,秦安又如何在“深入”上下功夫?
陳天雄:2009年,是夯基礎、調結構、保增收、促發展的重要之年。我們要把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作為保增長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保增長的強大動力,把改善民生作為保增長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為此,縣委、縣政府提出繼續堅持以農業為基礎,以商貿為依托,以加工業為支撐,緊緊圍繞“以商興市、以市建城、以城帶鄉、工貿聯動、城鄉一體、協調發展”方針,充分發揮特色產業優勢、商貿流通優勢、傳統文化優勢、旅游資源優勢和人力資源優勢,全面實施促農增收“六大行動”工程和產業推動、商貿帶動、旅游拉動、勞務促動“四輪驅動”戰略,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產業基地建設、品牌建設、專業市場建設和小城鎮建設,加快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認真解決涉及群眾利益的難點熱點問題,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動力。
舉個例子,秦安縣被中國果品流通協會評為“中國花椒之鄉”和全國果業發展百強優質示范縣。以前,有26萬畝蘋果,去年,為了提升這一特色優勢產業,我們除了一口氣種了12萬畝林果基地外,還跳出農業抓農業,用現代化理念提升傳統農業,在加大果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上求實效,長城果汁飲料有限公司順利建成投產,并成功引進了北京養加加果汁飲料集團公司投資2.5億元的果汁飲料加工項目,使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得以不斷提高。
記者:前進的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遇到新問題。譬如說,秦安富余勞動力多,近年來,縣上做大做強勞務產業,獲得了全國勞動力資源開發、勞務輸轉工作先進縣。但現在“金融海嘯”卻引發了農民工返鄉回流現象。對此,秦安怎么辦?
陳天雄:我們高度重視返鄉農民工問題。秦安在外務工的人,從事商貿流通業的多,到南方搞印染、紡織的多,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較重,加上接近年關,因此,一些在東部沿海打工的農民工兄弟比往年提前了一個多月返鄉,“農民工回流現象”已有所顯現。
為了穩定生產,穩定就業,縣委、縣政府快速反應、積極應對。首先動員千名黨員干部下基層,對農民工摸清家底,加強跟蹤管理,開展有針對性的聯系幫扶。同時,針對返鄉農民工技能短缺的問題,縣上最近拿出了60萬元,開辦各種免費勞動技能培訓班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并結合農村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網絡,讓農民工利用返鄉時間“充電”。
我們還及時啟動了全民創業工程。其實,這些年來,縣上一直鼓勵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在外面闖蕩多年的農民工兄弟,他們見過世面,受過市場經濟的熏陶和洗禮,有不少人還具有特別熟練的生產技術。縣上正在想方設法給他們營造濃厚的就業氛圍,提供優良的服務環境,讓他們放心大膽地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這是解決就業問題最根本、最長久的途徑。
為了加強組織農村勞動力轉移力度,去年年底,縣上還辦起了勞務公司,將政府出頭辦勞務,改為市場化運作,為求職者和用人單位搭建了有效對接平臺。與此同時,還積極開辟新的勞務基地,如北京、山東、新疆等省市區。通過這一系列打實的措施,現在,秦安已有四五百名返鄉農民工重新走了出去。
記者:那么,如何處理好經濟發展和改善民生之間的關系呢?
陳天雄:秦安經濟欠發達,離開發展,一切無從談起,但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最終應體現在改善民生上。因此,必須堅持發展為重,民生為本。
所以,雖然我們基礎差,底子薄,但我們這幾年從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抓起,不斷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把更多的財力用于改善民生,力求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實惠。去年,我們除了繼續辦好允諾的民生實事外,還全面實施了惠農政策補貼“一冊明、一折統”發放管理工作,確保黨的各項強農惠農政策得到不折不扣的落實,給廣大農民群眾吃上了“定心丸”。這一經驗引起了省上的高度重視,得以在全省全面推廣。
今年,我們將繼續以人為本,關注民生,加快和諧社會建設。將全力辦好鳳山小廣場建設和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建設等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十件實事。還要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結合災后重建和教育布局調整,整合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等等,保證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