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農民增收問題的思路與對策
秦安縣縣長 王東紅
![](/Files103/BeyondPic/2006-10/23/wdh_hui.jpg)
秦安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總人口60.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50.96萬人。山多川少,人多地少,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已成為當前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因此,如何廣開渠道促進農民增收,已是一個值得十分關注的問題。
近斯看,應采取以下措施來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進一步深化制度創新,從政策上保證農民增加收入。要在堅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引導農民自愿、自覺走向適度規模經營的道路。明確土地的所有權,穩定土地的承包權,搞活土地的使用權,允許土地流轉、轉讓、租賃;要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把農業粗放式的增長方式轉變為農業集約式的增長方式;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允許農民以土地為股份進入農業合作經濟組織,并可以脫離農業,轉向其他產業;要健全和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搞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要建立農村養老保險機制,解決農民的后顧之憂。
二是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增加農民收入。要在保證糧油等主要農產品供給穩定的基礎上,逐步建立“一鄉一品”、“一村一業”的特色產業和優勢產業,走精細化、集約化、產業化的道路,向農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不斷開拓農業增效增收的空間。要積極發展多種經營,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經濟資源。要大力開發和推廣先進的種植、養殖、加工、貯藏、保鮮等技術,特別是“種子工程”和今年全省推廣的旱作農業全膜覆蓋溝播農業技術,為農民增收提供技術支持。農業內部產業要從產中向產前和產后延伸,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實現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應著力提高農產品的優質率。
三是大力發展非農產品,走勞務經濟路子,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收入。要大力發展農村二、三產業,拓寬農民的就業門路,減少農民對土地的依附關系。有條件的鄉鎮要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加工業,增加農民從事工業生產的機會。四是切實減輕農民負擔,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要繼續鞏固和發展稅費改革的成果,進一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要確保各級轉移支付資金專款專用,及時足額下撥到位,尤其是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良種補貼和購買農機具補貼,必須按時足額兌現到戶。進一步精簡鄉鎮機構和財政供養人員,積極穩妥地調整鄉鎮建制,有條件的應實行并村和干部交叉任職,并嚴格清理和規范涉農行政事業性收費。
長遠看,應采取以下措施來促進農民增收:
一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力度,盡快實現農業結構的轉換升級。要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各地資源優勢為依托,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緊緊依靠科技進步,重點優化農業品種結構和作物布局,促進產品的多樣化和優良化,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要繼續大力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產品生產基地和龍頭企業建設,尤其是需要大力發展合作制的龍頭企業,使農民與龍頭企業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并注重開發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的名特優產品,促進農業經濟結構的逐步優化升級,實現生產與需求連接的種養加、產供銷一體化經營,為農民增收和最終實現農業現代化奠定基礎。
二是加大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力度,提高勞動力素質。要增強各級政府科技興農的意識,轉變觀念,加快發展職業教育,特別是與農業生產和鄉村工業相適應的初、中、高等職業教育,主要開設職業技能課程,培養技術型人才。并繼續抓好農科教建設,倡導“綠色證書工程”。
三是立足于城鄉協調,加快城鎮化進程。政府要通過制度創新,取消對農民就業的歧視性政策限制,將進城務工的農民逐漸納入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從而為農業勞動力流動和擇業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不斷拓寬農民的就業空間和增收渠道;加快鄉鎮企業的制度創新和結構調整,增強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吸納能力。積極探索和進一步完善鄉鎮企業的產權制度改革,按照現代企業的制度要求對鄉鎮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和制度改造;調整和優化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重點發展農副產品加工工業和構建完善的農產品運銷體系。實施小城鎮發展戰略,大力推進城鎮化進程。
四是保護生態環境,走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要開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宣傳活動,完善環保法規體系,依靠科技進步,及時淘汰破壞環境的農業技術,鼓勵運用可持續發展的節水、節能、節肥等農業技術。五是增加農業投入,加強對農業的支持與保護。重點搞好交通道路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從而為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改善農村的投資環境和今后實現農民收入的長期穩定增長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