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桃花爛漫的時節,在又一個長假來臨之際,海內外華人也將迎來祭祀女媧的大典。今年5月1日,在有“羲里媧鄉”之稱的天水市秦安縣將舉行規模盛大的“天水市2007(丁亥)年公祭人文始祖女媧大典”。
今年公祭女媧大典將由秦安縣政府具體承辦。為搞好公祭活動,天水市和秦安縣兩級政府籌資百萬元對公祭大典所在地秦安縣隴城鎮的女媧祠、女媧洞、街亭古戰場、大地灣遺址等進行了全面修整,新建了鐘、鼓樓,街亭校場等。
據悉,將于今年5月1日舉行的公祭女媧大典規格高,規模大,同時將成立女媧文化研究會,中華女媧文化論壇,開展一系列的紀念活動,旨在弘揚女媧文化,傳承古代文明,保護文化遺產,開發旅游資源,倡導人文精神,展現古成紀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
據了解,自2002年起,秦安縣先后舉辦了三屆桃花會和兩屆女媧文化節,進一步打造提升了當地的特色旅游品牌。
相關鏈接
傳說女媧生于古成紀風溝,生于風臺,姓風,人首蛇身,是伏羲的妹妹。秦安是古成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伏羲和女媧的故鄉,有“羲里媧鄉”之稱,至今秦安一帶還保存著女媧祠、女媧洞、風臺、風塋、風溝等眾多與女媧有關的遺跡。(蘭州晚報記者王文元)
相關新聞閱讀:
一提起女媧,人們自然會想起“摶土造人”、“煉石補天”的遠古傳說。《補本紀·三皇本紀》云:“女媧氏亦風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犧立,號曰希女。”《說文》十二說:“女媧,古之神圣女,化萬物者也。”女媧,亦稱媧皇、女皇、陰帝、神媒、風姓,與伏羲同母。史書記載女媧的主要事跡有補天立極、摶土造人、化生孕育人類、制笙簧,幫助伏羲氏正姓氏,通媒約,是遠古時期與自然災害進行英勇斗爭的偉大女神,是華夏古代人類和古代文明的偉大締造者,是廣大民眾崇拜的古代女神。
相傳女媧生于成紀,據《辭海》等權威著作記載,古成紀即今天的秦安隴城鎮一帶。隴城是關隴重鎮,此地有用“風”命名的風溝、風臺、風塋等地名,鎮內有媧皇、鳳尾、龍泉等古老的村名。傳說,女媧生于風溝,長于風臺,葬于風塋,這些地方均在隴城鎮東側附近。在風溝的半崖上,有一個很深的女媧洞,洞道一縮一放呈葫蘆狀,傳說女媧即在此洞中誕生,或說女媧曾在此洞中生活過,亦有說女媧在此洞中修行過。隴城鎮還有一眼泉水,世稱“龍泉”,建有一處“龍泉井”。
此井神秘之處在于一年四季無論天氣陰雨或干旱,其水位一直保持不變,從不枯竭。傳說當年女媧就是汲此泉水,摶土造人。
女媧、伏羲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漢族和其他一些兄弟民族的共同始祖神,被列入“三皇”之中。《春秋繁露》中載“雨不霽,祭女媧”。女媧作為始祖母神、高媒之神,歷來都有信仰女媧的傳統。漢代以前,在隴城鎮北山上就有女媧廟和塑像,下街的古牌坊上有“媧皇故里”四個大字,下有石碑、壁畫,可惜毀于十年動亂。1989年隴城鎮群眾為了紀念女媧的功德,籌集資金在城南門內原址重新建起一座仿古式女媧大殿。如今每年的正月十五,虔信女媧的人們都要來廟里進香。
古代許多史學家把秦安說成“羲皇故里”和“媧皇故里”,現代學者把秦安稱之為“兩皇故里”,都是有古老文化根基的。與此地相距6公里的大地灣遺址的發掘,也佐證了伏羲女媧的傳說和秦安是“兩皇”故里的真實性。(甘肅日報 牟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