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秦安縣委、縣政府把勞務輸出作為增加農民收入、調整農業結構、改變農村面貌的突破口來抓,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內外結合抓勞務經濟的強大合力,勞務經濟獲得了長足發展,該縣被評為“全國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勞務輸轉工作先進縣”。據了解,全縣今年迄今共輸出勞動力13.6萬人,創勞務收入2.73億元,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今年是新農村建設的起步之年,如何做好勞務輸出與新農村建設這兩篇文章?圍繞這一問題,記者近日采訪了縣委書記陳天雄。陳天雄說,秦安縣農業人口多,自然條件較差,資源匱乏,尤其邊遠山區鄉鎮農業基礎更為薄弱,而勞務輸出正是秦安農民被嚴酷的自然條件逼出來的明智選擇,是目前秦安縣農民投資最少、風險最小、見效最快的產業,也是新農村建設的最強支撐。今年以來,全縣堅持把勞務輸轉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突破口緊抓不放,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內外結合形成強大合力,按照“訂單+培訓+輸出+服務”的產業化勞務發展模式,發展了“大地灣建筑隊”、“成紀服務員”、“羲皇保安”、“媧鄉家政妹”、“秦安名廚師”、“成紀服務員”等有特色、有優勢的勞務工種,形成了勞務市場的“拳頭”產品,促進了勞務輸轉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由勞力型向技術型轉變,由分散型向集團型轉變。全縣輸出剩余勞動力13.6萬人,掙回資金2.73億元。產生了掙了票子、活了腦子、創了路子、辦了廠子、富了村子等多重效應,同時,拉動了地方經濟的快速發展,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基礎。秦安發展勞務經濟的正確性,在近幾年農民蓋新房、修新院得到了印證和檢驗。在農村調研時了解到,自然條件差的鄉村,農民新修院落、蓋新房所需資金的70%都是農民靠勞務輸轉掙來的。
陳天雄認為,秦安勞務輸出的實踐證明,勞務輸出對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農村,是一次觀念上的革命,也是減少農民、富裕農民的必由之路。如果說,嚴酷的自然條件是勞務興起的外動力的話,那么政府的推動引導,加大勞動力培訓,才是勞務經濟發展壯大的真正主導力量秦安勞務經濟如何再上新臺階?陳天雄說,“十一五”期間,秦安將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把解決剩余勞動力轉移培訓和維權等“軟肋”作為突破口,實施“三項工程”、“五動舉措”將勞務大縣培育成勞務強縣,使勞務經濟成為新農村建設和城鄉和諧發展的“孵化器”。一是做大“外轉工程”。在這幾年勞務輸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宣傳力度,發布勞務信息,建立勞務信息網絡收集和傳遞體系檔案,實現農村需求信息的雙向交流通道。使富余勞動力分期分批從農村中轉移出來,學習技術、積累資金,把土地留給同鄉,為土地集約化經營提供條件。二是做強“內消”工程,為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搭建平臺。這幾年,縣上著力進行城市建設和小城鎮改造,引導農民抓住農閑季節走出家門,在縣內打工,季節性打工,做到打工、農活兩不誤,使“戶戶都有打工人,村村都有打工隊”,實現“以城市建設帶動農民致富,以城鎮改造促進勞力轉移,以產業化推動經濟增長”的“三化聯動”發展模式。三是做精“回引”工程。對外出務工人員跟蹤管理和服務,鼓勵引導有資金、有技術、有信息和管理經營的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把創業過程中積累起來的資本投向農業,使傳統農業走向現代農業發展。同時,通過政府推動、市場拉動、政策促動、城鄉互動、有序流動五動舉措,促進勞務經濟蓬勃發展,達到“一推雙帶”的目的,即推動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帶動農民增加收入,帶動農民素質提高,培養一大批創業有技能,經營有頭腦、內在有素養的新型農民,將城市文明帶向農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強大持續的后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