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形勢下,農村信用社如何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如何提高自身經營效益?二者又如何有機地統一起來?秦安縣農村信用社將告訴我們這一切,自1996年行社“脫鉤”以來,秦安縣農村信用聯社根植農村定位“三農”,趟出了一條支農興社的路子,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副行長吳曉靈來甘肅視察時對秦安縣農村信用社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秦安縣的做法為全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提供了有效地借鑒。作為中國銀監會的權威媒體《中國農村信用合作》對該縣的創新支農也進行了報道。日前,記者一行隨同市上有關領導,慕名來到了秦安縣,對該縣農村信用社的具體情況進行了實地采訪。
位于我省東南部,葫蘆河下游的秦安縣,歷史悠久,傳說中的“教民佃魚”,“始畫八卦”的伏羲和“煉石補天”“摶土造人”的女媧均誕生于此,歷史上著名的劉秀親征隗囂及蜀魏對壘的街亭之戰就發生在這里。
秦安縣是一個典型的人多地少、干旱多災的傳統農業縣,資源貧乏,經濟基礎薄弱,是國列貧困縣。“半年莊稼半年跑,半年不跑吃不飽”,是秦安縣人民歷史生活的真實寫照,自然條件的嚴酷,扶貧始終成為全縣工作的“重頭戲”,作為信貸支農部門的秦安縣農村信用社,全力承擔起了支持“三農”工作的重任,自1996年以來累計發放各類貸款214503萬元,其中發放農業生產貸款175678萬元,占貸款總投量的81.9%,近幾年來,該縣農村信用社始終堅持“深化改革、強化管理、發展業務,改善經營、服務三農、提高效益”的業務經營指導方針,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產業富民戰略,全面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幫助農民解決了生產、生活中所需資金困難,為全縣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幫助農民脫貧致富提供了有效的信貸扶持,走出了一條信貸支農、助農增收的新路子,被當地農民親切地喚為“及時雨”和“農民自己的銀行”。
秦安縣農村信用聯社轄34個營業網點,其中獨立核算信用社22個,營業部1個,信用分社11個,全系統現有職工197人,其中具有專業技術職稱的114人,至2004年底全轄各項存款余額30516萬元,各項貸款余額達33818萬元,其中農業貸款余額27582萬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81.6%各項存、貸款余額分別是1996年行社脫鉤前的3.4倍和6倍多,綜合實力雄居全縣金融機構之首,全轄農村信用社連續7年實現了社社盈余,上繳國家各種稅收768萬多元,在農村信用社強有力的信貸支持下,使秦安縣農村人均純收入由1996年的不足400元達到了2003年末的1343元。信用社的各項工作得到了上級主管部門及地方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聯社機關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單位”、省檔案局授予“省一級檔案管理先進單位”,連續多年被縣委、縣政府授予“支農先進集體”、“重合同、守信用單位”和“文明單位”。全轄農村信用社系統中有省級“重合同、守信用”單位1個,縣級7個;市級“文明單位”2個,縣級10個,有2個信用社被團市委授予“青年文明號”,其中興國信用社被省婦聯授予“巾幗建功示范崗”,聯社理事長、主任邵文琳同志是縣政協常委,曾先后多次被市委、市政府、市人行評為“扶貧工作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等榮譽稱號。
創業篇 獨立運行創基業
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運行機制是農村信用社的最大特征,社員入股、社員民主管理,主要為社員服務是信用社的神圣職責。1996年,遵照《國務院關于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精神,農村信用社與農業銀行脫離了行政隸屬關系,按照組織的安排,邵文琳同志出任信用聯社主任,秦安縣信合人從此踏上了獨立運行的新征程。重大的改革,對秦安縣信用聯社的全體工作者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脫鉤”使農村信用社面臨著由于多方面原因所形成的產權不明晰,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管理體制不順,管理職權和責任不明確,歷史包袱沉重,資產質量差,業務發展緩慢的工作局面,聯社新一屆領導班子沒有失去對信用社發展的信心,而是解放思想,轉變經營理念,理清經營思路,審時度勢,積極探求對信用社快速發展的良好妙策。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秦安縣農村信用聯社在以邵文琳等為核心的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團結帶領下,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一致認為:縣聯社在思想上由于長期以來依附于農業銀行的領導和管理,對信用社獨立的制度建設與業務發展關系缺乏全面深刻地理解;在認識上,維持現狀,不求進取,只注重業務指標,放松了制度建設和對職工的管理教育;在管理上,與國有專業銀行看齊、遵守制度與否、經營成果和職工單位切身利益及榮譽沒有真正掛鉤;在操作上“比照執行”,制度內容繁多且不系統,彈性較大,不易量化;在檢查上單兵作戰,走馬觀花,依靠個把稽核員東奔西走,沒有齊抓共管,形成合力。認識的統一,激發了無限的積極性,經過聯社一班人反復分析后進而認為:業務要發展,制度是保障。為此,他們決定先從聯社自身建設抓起,從基層抓起,建立責、權、利相結合的職工崗位責任制,并歷時三個多月,先后建立、修訂補充了《規章制度》匯編共分4大類71個制度,匯編成書下發各社,人手一冊,并在全市信用社系統借鑒執行,使體制制約、權限制約、程序制約三者有機結合,做到行動有細則、辦事有依據。
“‘開弓沒有回頭箭’,聯社在整章建制的基礎上清醒地認識到,制度的建立是解決問題的開始,而不是歸宿,要使制度真正發揮作用的有效途徑是貫徹落實,制度是基礎,貫徹落實則是關鍵”,采訪中聯社副主任逯曉珍如是說,為此,他們明確提出了“說了就要算,定了就要干”,要求職工做到的領導必須先做到。依章獎罰,激勵了職工,教育了當事人,徹底扭轉了多年來“無章可循,窮無依據”的局面,遏制了“有章不循違章不究”的現象。在業務經營、社風社貌、職工精神狀態等方面結出了豐碩之果,從而促進了各項工作的全面開展,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和積極的效應。
創新篇 改革創新鑄輝煌
新機制激發新活力,秦安縣農村信用聯社緊緊抓住改革帶來的機遇,并以此為切入點,碰硬動真,大膽改革法人治理結構,改革勞動用工制度,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一是通過民主測評、考評、考核及時調整了基層農村信用社的領導班子,1997年,聯社先后調整了好地、千戶、魏店等8個信用社主任,新配備、撤免了8名主任;二是適時配備了縣聯社稽核保衛股長,強化了稽核保衛工作;三是經機關工委批準,成立了聯社黨支部,建立了聯社支部組織機構;四是結合規范農村信用社工作,由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理事會、監事會;五是嚴格親屬回避制度,對系統內在一社工作的36名職工做了調離調整,拆散了“夫妻社”、“父子兵”,排除了執行制度中的人情障礙。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領導也不例外,采訪中記者了解到,聯社主任邵文琳堅持原則,不循私情,自己在城里工作的一名親戚因不遵守紀律,被調到了鄉下,打開了公平執法的局面。
為砸破“鐵飯碗”,推行新型的用人機制,建立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充滿生機與活力的職工隊伍是聯社領導經常思考的問題,聯社理、監事會一班人通過商議決定,在天水市金融系統創造性地開展了干部“競聘上崗”和“優化組合”制度,通過競聘,對9名職工進行了待崗培訓,撤換了內控制度執行不力,業務發展緩慢的信用社主任7名,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廣大員工明確了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的深刻涵意。從而在全縣形成了“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與此同時,本著“按勞報酬、保障生活、拉開檔次、績效掛鉤”的原則,大大激發了職工勞動的積極性, 使職工主動關心信用社經營,主動參與信用社經營,牢固樹立了“社興我榮,社衰我恥”的思想。此外,聯社還改革干部培養機制,在干部交流中實行“雙推薦雙考核”的原則,即群眾推薦考核與組織推薦考核相結合,收到了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目的,使聯社上下形成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良好用人格局。
支農篇 服務“三農”奔小康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一號文件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隨著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聯社黨委、理事會進一步解放思想,轉變經營理念,理清工作思路,緊緊把握改革帶來的發展機遇,審時度勢,及時調整經營策略,扎扎實實搞經營,一心一意謀發展。改善服務功能,改進服務方式,積極探索適應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新情況、新特點、新要求。改革信貸投入體制,確立以農為本,服務“三農”的指導思想,加大對農民和農業的信貸投入,在支持農業、農民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支持服務“三農”工作中,聯社始終把支農服務工作放在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幫助農民增加收入,支持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把為“三農”服務作為農村信用社經營的宗旨。一是緊緊圍繞“農信搭臺,農民唱戲,共同致富”的思路,確立了“農民到哪里,信用社的支農服務就提供到哪里”的服務理念,提倡支農服務“三句話”和樹立“四個第一”的工作要求,即:農民致富我鋪路,農民有難我幫助,農民貧困我失誤。農民的貸款申請是我們的第一信息,應立即研究;農民的合理貸款需要是我們的第一責任,立即解決;農民的致富是我們的第一愿望,必須實現;農民的滿意是衡量我們工作的第一標準,必須達到。堅持信貸投放“三為主”的原則,在遵循“安全性、流動性和效益性”的基礎上,堅持以服務當地為主, 以千家萬戶為主,以短期、小額貸款為主二是做到統一領導、統一組織、統一部署;措施到位、資金到位、服務到位的“三個統一”和“三個到位”;三是以基礎建設、結構調整、科技興農、防范風險為重點,突出籌措資金、服務三農、科技興縣、服務監督的“四個重點”和“四個突出”;四是做到早動手、早調查、早規劃、早協調、早安排和落實領導責任,落實政策措施,落實目標任務,落實崗位責任,落實量化考核的“五早五落實”。對農業貸款不受規模限制,建立了支農責任制,將增量貸款的80%用到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上。
——支持以果樹為支柱產業的林果業。重點支持了四大優質果椒生產基地,一是興國、劉坪、西川等6鄉鎮為主的葫蘆河流域無公害優質桃生產基地;二是以五營、蓮花、隴城3鄉鎮為主的清水河流域優質紅富士蘋果生產基地;三是以郭加、葉堡、安伏、西川等7鄉鎮為主的葫蘆河川道區新紅星蘋果生產基地;四是以王窯、安伏、郭嘉、千戶等6鄉鎮為主的花椒生產基地。三年來,累計發放林果業貸款7600萬元。2003年全縣果品產量達1.5億公斤,收入1.8億元;花椒產量200萬公斤,比上年增長13.6%,產值0.2億元;果椒純收入0.2億元,果農人均收入502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1343元的37.4%。鄭川農村信用社支持王坪村栽植蘋果、桃、梨等果園建設,3年來給該村發放貸款218萬元,戶均栽植2畝果園,年產優質蘋果、桃子和梨等6000多公斤,戶均收入8000多元。
——支持農業特色項目。重點支持了日光溫棚建設,累計發放1360萬元,支持全縣建日光溫棚500多個。一個日光溫棚年純收入5000元以上。如劉坪信用社從2001年開始支持杜寨村30多戶農民修建山地日光溫棚30多座,主要栽植葡萄、油桃,種植反季節蔬菜,年戶均純收入6000多元,人均純收入1500多元。
——支持養殖業發展。三年間信用社累計發放養殖業貸款12180萬元,重點扶持了每村4—5戶養殖專業戶的發展。隴城鄉一養豬專業戶在信用社20萬元的貸款支持下,引進繁殖優良生豬280頭,年純收入8萬多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支持農產品加工和販運業。三年間累計發放農產品加工販運貸款4800多萬元,重點支持了以葉堡、郭嘉、蓮花等鄉鎮的粉條加工和運銷販運業,興國、五營等鄉的面粉加工業。全縣已建大中型粉坊360多處,中小型面粉廠22個,有販運專業戶695戶。
——支持農村工商業發展。近三年來,信用社累計投放小商品經營貸款9000多萬元。市場經營者年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直接或間接地為10萬多人解決了就業門路,有5000多農民依托市場脫貧致富。如個體經營戶牟剛浪1995年在信用社貸款5000元,小本經營農藥,至目前累計在信用社貸款140多萬元,現已發展到年銷售額2000多萬元,年收入近百萬元。個體經營戶王玉茂經營化妝品,在信用社貸款10萬元,年銷售額300多萬元,年收入10多萬元。
——支持勞務輸出。累計發放勞務輸出貸款1200多萬元,扶持41個農民企業建筑隊進城搞建筑。目前,全縣有5萬多農民工外出打工,年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
通過加大支農力度,切實增加農民收入,為全面拉動全縣經濟的穩步、持續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在2004年3月份召開的全縣農業和農村工作會議上,該縣縣委、縣政府授于聯社支持地方經濟發展先進單位,重獎現金6000元。4月份,人總行副行長吳曉靈帶領總行工作組,在西安分行、蘭州中支、市人行和市銀監分局領導的陪同下,深入該縣聯社和劉坪信用社調研金融支持“三農”和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工作。通過調研,吳副行長一行對全縣農村信用社在服務“三農”,加大農業信貸投入,支持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方面取得的成績給予了充分肯定。省銀監局局長王曉光三次蒞臨該縣聯社、信用社檢查調研信貸支農工作,對該縣農村信用社創建信用村(鎮),支持幫助農民運用新科學技術發展農業,多渠道為農民增收創造條件表示十分滿意,同時也高度評價了該縣聯社在經營管理方面所取得的優異成績。在座談會上,王局長高興地說:“我認為秦安聯社的工作總體是好的,工作扎實,成績是肯定的,先進單位是名副其實的。”
為了徹底解決農民“貸款難”和信用社“難貸款”的實際問題,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的信用觀念和營造良好的信用環境,秦安縣信用聯社率先在全市開展了農戶小額信貸的推廣和信用村(鎮)建設,在資金投向上堅持“三優先四確保”的原則,即入股社員優先、農業貸款優先、農戶貸款優先,確保授信資金滿足供應、確保手續方便快捷、確保支付方式靈活、確保利率政策優惠。在辦理程序上堅持“一次核定、隨用隨貸、周轉使用、余額控制”的原則,由農民自愿申請,村民小組登記造冊,社員民主評議、村委會和信貸員初審、信用社核批、簽發1000元-3000元不等的《農戶小額信用貸款證》,農戶可憑“兩證一章”直接到信用社營業窗口辦理貸款手續。截至目前,全縣共創建信用鄉(鎮)3個、信用村80個,重點村39個,核發信用貸款證76747本,評定信用戶29772戶,其中一般戶1982戶,較好戶5613戶,優秀戶4211戶。
在劉坪信用社支持的杜寨村日光溫棚基地,記者見到了村民杜小紅,當記者問及溫棚的效益時,他告訴記者,他們一家6口人,自2001年貸款6000元,試建溫棚開始,現已發展到3座,年收入都在2萬元以上。據縣聯社副主任成具順講,2001年10月份信用社經過考察論證發現杜寨村雖處于山區,但氣候溫暖,有著發展溫棚蔬菜的優越條件。于是在信用社的支持和倡導下,貸款30多萬元,首先支持杜商錄、杜小紅、杜紅奎等30戶農民在杜寨村修建山地溫室30座,種植反季節蔬菜。他們在縣水利局等有關涉農部門技術人員精心指導和幫助下,第一年栽植的葡萄和種植的蔬菜,由于各項管理措施到位,大棚蔬菜和葡萄栽植獲得成功,帶動了全村和毗鄰的陳寨、任吳、張寨、川子、澎洼六村發展了日光溫棚。至目前,全鄉已發展山地日光溫棚220座,信用社先后發放日光溫棚貸款1360萬元,從而豐富了秦安縣城蔬菜的供應。由于他們生產的蔬菜品質好、產值高,深受消費者的青睞,據估算,光蔬菜一項為當地菜農年增加收入132萬元,戶均收入6000元,其中杜寨村115戶農戶建棚152座,信用社每年支持貸款60多萬元,全村農戶人均純收入由2001年的600元提高到1500元。增長1.5倍。
聽著成具順副主任的話,使記者真正的體驗到了農村信用社在農村的真正作用,小額信貸的實施不但簡化了貸款手續,為農民增加了收入,而且為創建誠信的社會環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安縣農村信用社的支農方法和支農真情值得全省廣大信合員工學習。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市場歷來青睞開拓者,邵文琳自豪地說“我們地處街亭,但我們農村信用社沒有‘失掉街亭’!”
風貌篇 重塑品牌樹形象
業務發展了,效益實現了,社農雙贏了,但信用社的作風不能丟,形象不能丟,“物必自腐而后蟲生”。聯社始終把黨風廉政建設擺上議事日程,狠抓班子成員廉潔自律,堅決杜絕聯社內部“吃、拿、卡、要、報”行為的發生。
一是聯社黨委一班人在抓好業務工作的同時,時刻把職工放在心頭,主動為職工排憂解難,改善經營環境,解決職工實際困難,先后改造和裝飾營業網點15處,新建營業網點6處,借縣城改造的有利時機,投資2000多萬元,在縣城黃金地段,新建了聯社和興國信用社社址和綜合辦公大樓,并修建了2棟住宅樓,解決了70名職工的住房困難。
二是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在聯社黨委的領導下,由工會牽頭,每年在“五一”前后舉辦一屆全縣信用社系統職工運動會,2001年與縣教體局聯合舉辦了全縣迎國慶信合杯乒乓球友誼賽。聯社設立了職工活動室,購置了健身和體育器材。通過開展文體活動,進一步加強了團結,增進了友誼,活躍了職工生活。
三是抓好綠化、美化、凈化環境工作。結合創建市級文明單位建設,聯社投資25萬元對辦公區和住宅區進行了綠化、美化、凈化工作,栽植了花草樹木,安裝了彩燈及噴泉。各股、室、部購置了盆花,為辦公場所購置了必要的辦公設施,落實了環境衛生工作責任制,營造了寬松舒適的營業場所,增強了職工的工作信心,加強了精神文明建設,農村信用社的社會形象得到了地方黨政、社會各界的共同認可,樹立了良好的信用合作新形象。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號角已經吹響,西部大開發的豪情在激蕩,農村信用社的改革也正如火如荼進行,秦安縣農村信用聯社本著“明確產權關系,強化約束機制,增強服務功能,國家適當扶持,地方政府負責”的原則。全縣信用社干部職工將眾志成誠,以全面貫徹落實全省農村信用社“走百村、進千戶、暖萬人”活動的隴南會議精神,將秦安農村信用社改革全面深入。當記者問及該縣聯社主任邵文琳今后一時期的工作重點時,邵文琳主任告訴記者,2005年,將繼續加大支持“三農”力度,積極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管理和“信用村工程”建設、以深化改革為契機,深入持久地開展“百千萬”活動,改進服務方式,完善服務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全面完成統一法人試點工作……
憶往昔、崢嶸歲月。走過五十年滄桑,五十年輝煌,秦安縣信用社正用自己的雙手,托起秦州農村經濟騰飛的翅膀,滑向迅速發展的快車道,以杜鵑啼血見真情,精衛填海之壯志,夸父追日之雄心,更好地發展壯大信合事業,鑄信合新的豐碑,實現信合新的崛起,從農民中走出來的信合人,將以他們那永不褪色的真誠服務到農民兄弟中去,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這里的鄉村不再沉寂,農民不再貧困,而且踏上了致富奔小康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