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涼 以退為進走出經濟發展好棋
甘肅日報記者 惠程華
近日,來自國內外的中醫針灸專家學者集聚平涼市,面對青山綠水、涼爽宜人的生態環境,連聲稱贊:爽爽的平涼!
這一贊美源于平涼市220多萬干部群眾在退耕還林、重點項目建設和大文化旅游建設上不斷刷新歷史紀錄,走出了以退為進的經濟發展好棋。
在綠色跳板上的完美起跳
進入夏季,央視中文國際頻道和農業頻道在黃金時段連續播出有關平涼的3檔專題節目。節目中,無論是養生平涼專集,還是崆峒武術和鄉土飲食文化,都以平涼如詩如畫的景色為背景。
然而就在20多年前,地處黃土高原干旱區的平涼,生態環境十分脆弱,干旱和風沙是制約其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農民靠天吃飯,“秋撒一把籽、夏收一斗糧”,是當時平涼市農村、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1999年,平涼市以退耕還林政策實施為契機,以退為進,把過度開墾的山地,全部退出傳統農業種植,讓生態林和民生林進山入溝。
靜寧縣在“以退為進”過程中,不僅綠化了荒山荒溝,而且把蘋果產業做出了品牌,還把蘋果種到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地,打破了高海拔地區不能種植蘋果的歷史,刷新了蘋果適宜產區的最新紀錄,使全縣蘋果面積得到大幅度擴張。目前,全縣蘋果栽培面積達到102萬畝,建成了全省首個百萬畝蘋果生產大縣。
到今年初,平涼市在干旱少雨的丘陵溝壑上營造出508萬畝生態林,森林覆蓋率由7.8%提高到27.7%,水土流失面積由1478.94萬畝減少到634.02萬畝,生態環境持續向好。
隨著生態環境發生的喜人變化,平涼不僅吸引了眾多游客接踵而至,而且成為許多客商投資興業的最佳選擇地。全市圍繞煤化工、石油、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循環經濟、農產品加工、文化旅游等產業做大項目建設的“蛋糕”,以“綠”吸“金”,實現了在綠色跳板上完美的跳躍。國電、大唐、華能、中水電、中石油以及海螺、雨潤、酒鋼等一大批集團公司相繼落戶平涼。今年上半年,全市實施500萬元以上項目955項,比上年增加160項,完成投資313.6億元,增長25.5%,占固定資產投資的95.2%。
“十大工程建設”刷新跳躍紀錄
今年以來,平涼市針對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的嚴峻形勢,通過對實施的“十大工程”建設督查、協調,現場解決困難問題,全市經濟發展實現了穩中向好、穩中提質的目標。到6月底,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到139.42億元,工業增加值達到41.54億元,大口徑財政收入達到28.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5%、5.9%和17.6%。
今年,全市繼續實施能源開發、工業園區循環經濟示范、新型城鎮化建設、社會管理綜合治理、生態屏障建設等“十大工程”,涵蓋省、市列重大項目197項,總投資達到了1425.6億元。為了確保“十大工程”成為全市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市委市政府確定由市委常委牽頭,市政府分管領導負責,對每一項工程包含的各個具體項目,明確了年度目標、形象進度和責任單位。同時,相關部門協調配合、全力支持“十大工程”建設,為項目建設用地、資金、環保、拆遷安置等創造條件,確保項目順利實施。市上還按月調度、按季度督查,每半年通報一次,跟蹤問效,并列入市政府年度目標責任考核。目前,全市“十大工程”開工率達到了79.7%,完成投資114.3億元。
近日,記者走進平涼工業園區,這里是平涼市“十大工程”項目建設主戰場。據園區負責人介紹,目前,園區的光伏產業園一期、平涼恒信德龍、鑫海冷鏈等19個項目已基本建成運營;風尚吉伍國際商貿建材市場、新生藥業配送等10個項目已經完成了主體工程,綜合物流中心、華星汽車改裝等16個項目今年如期開工建設,平涼恒旺物流、宏宇電動伸縮門等3個項目正在進行前期規劃工作,其中,華泓匯金項目已取得國家發改委路條,環評、安評等支持性文件正在編制,總體設計和基礎設計已啟動。近3年來,園區實施各類項目達到了82項,完成投資97.75億元。
打造綠色養生文化新品牌
近年來,平涼市依托500多萬畝生態林和200多萬畝經濟林綠色資源,以理念養生、美食養生、中醫養生、運動養生、溫泉養生、生態養生等6張名片為平臺,不斷延伸拓展養生旅游文化產業。全市按照華夏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的要求,在編制好全市大景區規劃及崆峒山、大云寺核心景區規劃的同時,實施了一批重大文化旅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通過招商引資、政府扶持等措施,全力支持崆峒山生態文化旅游示范區和大云寺景區率先發展。同時,加大文化園區建設和文化企業培育力度,推進市、縣(區)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全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市委、市政府還以國家中醫養生保健旅游創新區建設為契機,加快建設中華崆峒養生地,大力發展養生農業、養生膳食、養生用品研發制造等產業,拓展國醫理療、國醫保健、運動養生等服務,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養生品牌。通過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積極把平涼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總體布局,發揮平涼作為古絲綢之路咽喉要道和商埠重地的影響力。
今年,全市以加快7個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為重點,扶持建辦一批手工文化產品、民間工藝品、地方特色文化旅游紀念品生產銷售企業。實施了崆峒古鎮、崆峒養生館、養生民俗村等十大龍頭養生項目建設。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推介會,推廣了國醫理療、國醫保健、運動養生等養生服務,全力打響“神奇秀美崆峒山、天下養生第一地”品牌。
全市還以文化充實旅游內涵,著力做好文化、山、水、綠四篇文章,論證儲備文化項目31個,招商引資簽約資金42.16億元,深圳花樣年控股有限公司投資20億元的涇川文化旅游綜合開發項目已落地實施,隴東民居、大云寺大雄寶殿、陶瓷文化產品展館、紫荊山公園改造及“三館”陳列等一批文化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到6月底,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完成3.31億元,同比增長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