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平涼訊(記者惠程華)平涼市以發展新產業、建設新村鎮、培育新農民、組建新經濟組織、塑造新風貌、創建好班子6條路子,推進新農村建設,出現了政府引導抓產業、尊重農民意愿促增收的好局面。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1028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4.9%。
今年,平涼市各級政府在建設新農村中,把全市的村社根據自然條件、經濟基礎的差異,劃分為“實力型”、“成長型”和“待哺型”3種類型,進行分類示范指導。在政府的引導下,讓農民自主參與新農村建設,對生活困難、尚未脫貧的村社,走投資啟動、扶貧開發的路子。在做新農村規劃、興產業、辦公益事業和農民住宅建設時,政府都充分尊重農民群眾的意愿,“主意”讓農民自己拿。去年,在政府的推動下,果品產業打開了國外和沿海市場,果品價格一路攀升。今年,農民群眾種植果樹的積極性異常高漲,群眾自愿栽植果樹18.8萬畝。政府配合做好農民技術、技能培訓,有10萬農民參加了各種技能培訓,使他們在新農村建設中得心應手地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平涼市還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分層次地開展了新農村建設“百村試點”工作。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推廣典型,示范引導。市上先后推廣了涇川縣丁寨村、崆峒區涇灘村建設集養殖、種植、美化和居住于一體的各類典型。目前,全市已經開工建設小康住宅示范點154個,農民自主投入資金4.5億元。
全市在新農村建設中,從抓機制創新和突出長效性入手,初步形成了多元化投資機制、民主決策機制、社會幫扶機制。政府在機制創新中,從關心農民的直接利益著手,整合項目,集中力量和資金改善農村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今年上半年,全市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了58.9%,通等級公路村占到33.8%。全市還扶持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社、專業協會等新型農村合作經濟組織735個,入會農戶達到12.3萬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