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力 ———平涼市推行黨務公開工作側記
平涼是甘肅省先期整體推行黨務公開的市。
9月下旬,我們一行走進了這片熱土。所到之處,看到聽到了一個個“一把手工程”、“陽光工程”、“民心工程”以及一件件為民辦實事。信心和希冀在這里涌動,理想和信念得到了升華,一場新的變革使這片古老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和活力。
形成以制度管權、以制度管人、以制度管事的良好機制2004年底,省委領導同意,平涼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黨務公開。今年1月,平涼市紀委、市委辦、市委組織部抽調人員,組團赴外地學習考察,市委常委會專題研究。之后,經過多次反復論證,確定了黨務公開的目的任務、主體內容、程序形式、方法要求,并從本地實際出發,制定了《平涼市推行黨務公開的意見》和《平涼市黨務公開實施方案》,實行“一把手”負責制,黨委書記親自掛帥抓落實,構建起“黨委統一領導,部門各負其責,紀委協調監督,黨員群眾參與”的黨務公開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了市、縣、鄉、村四級聯動的工作體系,使黨務公開工作既向廣度推開,又向深度發展。
“黨務公開是一項全新的、探索性很強的工作,現成經驗不多,我們各級黨委要牢牢把握住群眾利益是我們各項工作的立足點,群眾的愿望就是我們處理一切問題的出發點,群眾的要求就是我們開展實際工作的著力點。”市委領導在接受采訪時,道出了黨務公開的“關鍵所在”。
在推行黨務公開之始,平涼市就從制度建設入手,著力構建規范科學的工作機制,以機制促落實。以構建運行操作機制為主,先后確定了《黨務公開基本內容》,繪制并下發了《平涼市黨務公開示意圖》,制定了《黨員意見收集處理反饋制度》、《平涼市黨員評議基層黨組織制度》、《中共平涼市委新聞發布會制度》、《中共平涼市重大決策聽證制度》、《中共平涼市委委員、紀委委員、黨代表質詢制度》,這些制度具有較強的操作性,較好地指導了全市黨務公開工作。
平涼市還構建了監督考核機制,由市黨務辦制定了《平涼市黨務公開工作考核辦法》、《平涼市黨務公開工作考核評分標準》、《平涼市黨務公開責任追究辦法》、《平涼市黨務公開監督員制度》等,一些基層黨組織還成立了黨務公開監督小組,對黨務公開內容、形式、程序和效果等關鍵環節進行監督,初步構成了黨務公開工作的監督體系。在此基礎上,把黨務公開工作納入各級領導班子、領導干部目標管理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考核體系,與領導干部的評先、創優、獎懲掛鉤,與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考評掛鉤,從而使開展黨務公開工作的每個環節、每個步驟都置于制度之下,既強化了領導責任,又保證了黨務公開工作的順利推進。
執政為民的理念得到了升華平涼市委門口高高地矗立著一塊10平方米的電視顯示屏,上面經常向社會公布市里的一些“大事”和“重要事項”。
至目前,全市共對200多名干部進行了任前公示,其中縣級干部39名,科級干部160多名。
為了調動全社會和“更多的人”廣泛參與,該市各級按照“規范、實用、方便、明了”的原則,根據公開內容、范圍的不同,有針對性地確定公開形式,主要采取了公開欄、會議、新聞媒體(報紙、廣播、電視)、網絡、黑板報、黨員活動室、電子觸摸屏及顯示屏、簡報以及建公開廣場等靈活多樣的形式,一般設置在機關大門外、廣場顯眼醒目及村社聚會的地段,易于群眾查看,便于監督。版面設置做到動靜結合,對外公開和對內公開結合。靜態版面主要公開長期的、程序性的內容,動態版面主要公開階段性、臨時性的內容。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3039個單位設置了黨務公開欄,占應推行黨務公開單位的86.3%;聘請黨務公開監督員11302人,公開電子郵箱58個,監督電話104部,投訴電話36部,意見建議箱72個;建立黨務公開廣場18個;安裝電子顯示屏39個,電子觸摸屏49臺,創建網站72個,設置網頁431個;召開新聞發布會5場次。
運用這些有效的宣傳形式,旨在教育廣大干部、黨員、群眾充分認識到,推行黨務公開是黨在自身建設上的創新,是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為民理念的一次變革,是各級黨組織認真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發展黨內民主,加強黨內監督,落實科學發展觀,夯實黨的執政基礎,從源頭上治理和預防腐敗的一項重要舉措。
金秋時節,洋芋、蘋果、亞麻等農產品陸續收獲,滿載著豐收果實的大小車輛穿梭在“梯田王國”。村民們樂滋滋地數著農產品換來的鈔票,臉上露出了燦爛的笑容。這是莊浪縣積極協調貼息貸款,促進農產品銷售帶來的新氣象。面對豐收景象,縣委書記李仕忠說:“對于農民人均收入,我們每個干部都應該捫心自問,其中有多少是我們干部幫助、支持得來的?我們各級干部在轉變作風上,不要空喊,要做實實在在的工作。”隨著黨務公開在全市有計劃、有步驟地深入開展,像李仕忠這種思想基調已成為不少領導干部的共識和行動,他們自覺地把群眾“滿意不滿意、支持不支持”作為衡量黨務公開效果的標準,發揮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在市、縣、鄉科級以上干部中實行“包村、包點、包致富”的“三包”做法,并通過采用《勤政卡》、《幫扶卡》或者《民情日記》等有效形式,互相監督,互相制約,互相勉勵,使每個黨員干部承包一戶貧困戶,通過聯系及時了解、解決群眾的疾苦,也使干部的工作作風得到了轉變。
9月27日上午,崆峒區寨河鄉田河村村民朱成信按照《勤政卡》上公布的電話號碼,給區委書記張軍利打電話反映:本人身患殘疾,家庭生活困難,要求給予救助。張軍利放下電話,立即要求寨河鄉黨委、政府調查核實,如情況屬實,馬上給予解決。寨河鄉對朱成信反映的情況調查核實后,很快幫助解決了朱成信家庭生活困難問題。
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在采訪中,我們所到之處,但見公開欄、電視顯示屏,都表現出一個突出的重點,即看重真實內容。這是黨務公開的生命力。為了達到真公開,平涼市各級抓住全局和中心工作突出公開領導班子思想建設政治建設情況,組織建設突出公開領導班子自身建設、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以及基層組織建設情況,作風建設突出公開領導干部執行廉潔自律規定的情況,制度建設突出公開黨組織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使黨員群眾在了解中參與,在明白中監督,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有力地推動了政府職能和干部作風的轉變,促進加快了經濟社會發展。
崆峒區柳湖鄉土壩村位于平涼市城鄉接合部。
2002年因拆遷土地賠償中的問題,引發了群體上訪。村支書王有仁深有感觸地說:“群眾的信任是我們最大的欣慰。過去我們做的不夠,經過痛定思痛,現在村黨支部、村委會通過黨務、政務公開,該給黨員群眾交待的事情全部公開出去,村里有什么重大決策,都提前5天征求黨員群眾的意見,真個是‘給群眾一個明白,還干部一個清白’,工作也好做多了。”今年以來,該村通過全方位、多層面“黨務、村務、財物、決策”四公開,使村社兩級黨員干部的施政行為進一步規范,干部的作風明顯好轉,黨群、干群關系變得密切了,村支部一班人帶領群眾發展規模養殖和第三產業,全村涌現出了一批販運、養殖、商貿等年收入3萬元以上的大戶,村上集資110多萬元,建成養殖示范園區、高標準暖棚26座,年出欄生豬5000多頭,全村養殖業收入達到200多萬元,如今這個村成為遠近聞名的“五好村”。
政府的服務職能有了大幅提升9月26日,我們一行10多人來到了王德全老漢家,明亮的四合院里收拾得干凈利落。王老漢打開自來水龍頭,盛上清涼的水讓我們喝。大家感嘆:“沒想到在干旱山區,還能喝上甘甜的水。”王老漢激動地告訴大家:“是黨和政府干成了我們祖祖輩輩做夢都不敢想的事情。”在這個縣上已經吃上自來水的老百姓,流傳著這樣的民謠:“吃水不忘引水人,時刻牢記黨恩情。”老百姓把他們的心愿掛在嘴上,記在心里;寫在墻上,刻在心碑里。
莊浪縣地處甘肅東部,位居六盤山西麓,是全省18個干旱貧困縣和全國43個扶貧重點縣之一。全縣共有43萬人,其中農村缺水人口34萬。該縣把解決人畜飲水作為一項“民心工程”來抓。到今年底,累計解決31.2萬人的飲水困難,占全縣農村飲水人口34萬人的92%,使原定的明年年底實現全縣農村自來水化的目標可提前半年完成。
黨務公開激發了干部群眾的極大熱情,也為加速本地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
據今年上半年統計,平涼市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均達到了兩位數。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分別進入全省第二位和第三位。非公經濟在全市GDP中的比例由年初的34.9%上升到現在的36%,產值增長近一個億,這個發展速度是前所未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