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沉寂了800多年的小村莊,突然在2004年熱鬧了起來,向世人揭開了她神秘的面紗。她就是全國最大的“完顏部落”———涇川縣王村鎮完顏村。今年8月6日,我們在涇川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的陪同下走進了完顏村,也走進了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一)
完顏村坐落在涇河北岸的九頂梅花山麓。梅花山上一道突兀而出的山梁,把完顏村一分為二,稱為完顏東溝和完顏西溝。蜿蜒曲折的涇河從村莊前緩緩流過。因為剛下過雨,涇河北岸平展的川地里,成排的樹木靜靜地立在那里,散發著淡淡的清香,一片一片的秋莊稼泛著濕漉漉的綠意。
沿北山前往完顏村的土路上,能看到很多窯洞,有的門窗俱全,有的張著黑黑的洞口,顯然早已廢棄。據村民們講,很早以前,完顏家族的先輩們為了守陵,結束了馬背上的生涯,開始了農耕生活,并逐漸與當地的漢民融合,依山挖窯而居。現在,這些窯洞早已無人居住,代之而起的是一座座寬敞明亮的青堂瓦舍。從馬背到窯洞,從窯洞到瓦房,金兀術的后裔們經歷了一個歷史的大跨越。
剛到村口,雨又下了起來,蒙蒙雨霧使綠樹環繞中靜謐安詳的完顏村更顯幾分神秘。完顏祠堂建在路邊完顏小學的舊址內,學校已于幾年前搬遷,破敗的大門緊鎖著。同行的張懷群介紹說,完顏祠堂是完顏村的標志和精神所在。村支書王愛奎找來了看管祠堂的村民完顏元貴,在他的帶領下,我們進入了完顏祠堂。本來按族規,外族人是不得進入完顏祠堂的,但近年來,由于鎮里在完顏村啟動了“完顏民俗文化村”建設,開始開發這里的旅游資源,為了滿足游客的要求,這一條禁忌也就慢慢地被打破了。
完顏元貴說,最早的祠堂建在北山上,已毀于“文革”。現在這個祠堂是近幾年才建的。傳統廟堂式的結構,體現了金代建筑風格、滿族民族特色及皇家文化內涵。祠堂外兩側,立碑勒石,銘記著重修祠堂的過程。門額上用藍底金字,滿漢兩種文字寫著“完顏宗祠”幾個大字。祠堂內正中央懸掛著一幅完顏家族世代祖先遺像,本地人稱“先人影”。這是一種布料上的油畫,高約2.5米,寬約2米,上有自完顏阿骨打始、完顏承麟止的十代帝王畫像以及歷代開國重臣,影中特別突出了四太子金兀術。
這幅“先人影”頗有些來歷。據《涇川志》記載,它的原件為絲質油畫繪制,平時都是秘密保管,只有每年的年關、清明,族人們才取出密祭。這是當地完顏人用來證明自己身世的一件重要歷史遺物,可惜在上世紀80年代神秘遺失了,現在涇川縣博物館僅存有民國時期拍攝的照片,完顏祠堂里供奉的“先人影”,是根據照片復制而成的。
關于這幅照片,也很有些歷史。民國二十五年六月十二日,時任涇川縣縣長的張東野得知“宋金兀術世代遺像”藏于涇川完顏氏族中,便與區長、上司一同閱覽,親攝照片一幅,并在放大的照片上作了題注:“片中諸人乃宋時金兀術世代之遺相也,相為明季布制,長九尺寬七尺,顏色鮮艷,筆畫精工,藏于甘肅涇川完顏氏族中。據云此系明末清初之拓幅,原幅早已毀朽。按金亡時其后裔女真姓完顏落戶涇川之鄉村,今尚有數十戶,每至除夕,皆集族懸此相而密祭之,然其子孫皆已誠一純厚之漢族矣。二十五年春,余奉命調長斯邑,區長任葆真君索閱之,適監察使戴公、特派使路公暨兩署諸同志先生蒞涇視察,乃同欣賞公開展覽,因攝斯影以公于世,俾吾人得知宋金一代之遺跡也。二十五年六月十二日張東野志于涇川。”張東野恐相再有遺失,遂將題注后的照片交縣民眾館收藏,現存縣博物館。
(二)
從完顏祠堂出來,我們來到了位于村口的老井邊。據村里人講,這口井有幾百年的歷史,是完顏村人的生命之源。最初來到涇川的完顏人就是靠著這口井在干旱的大西北活了下來,并從最初的幾十人繁衍到現在的5000多人。
如今,這口井的井水依然純凈甘甜。更讓人稱奇的是,井壁內距井口1米左右處,有兩塊石板格外突出(也有人說井深處還有一塊)。村民們說,這兩塊石板其實是兩座石碑,上面記載著完顏氏部落守陵800年的歷史。“文革”中,為了保護這兩塊石碑免遭破壞,族人合力將它們巧妙地砌進了老井中,至今完好無損。經介紹,再細看兩塊石板,確實很像是兩個石碑。
在老井邊有兩個像石槽一樣的東西,被村民用來飲牲口,據說就是石碑的底座。
離開神秘的老井,我們沿著完顏東村一條陡峭的山路,爬上了“芮王坪”。
“芮王坪”是涇河流域最大、最平坦的坪地,有800多畝。大坪依山臨水,視野開闊,極目而望,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兼南國景色之秀。身處其中,想象幾百年前發生在這里的金戈鐵馬、鼓角連營的征戰場面,感覺有一種異樣的氣氛在四周彌漫。大坪北邊并肩矗立著兩座狀如饅頭的小山,雜草叢生,其實是金代最后兩位皇帝完顏亨(芮王,金30個小王號的最后一個)和完顏承麟的墳墓。由于完顏亨后來又被追封為韓王,因此,當地人也把芮王的墳墓稱為韓王墓。據介紹,在上個世紀40年代,“芮王墳”規模還很宏偉,石碑、石柱、石獸很多,最神秘的是這些石碑等紀念物上沒有任何文字。因而,“芮王墳”又稱“碑子墳”。守陵人幾百年守口如瓶,守住了一個歷史的隱秘,外人誰也不知道墓主的真實身份。解放以后,經過多次平田整地,“芮王墳”被鏟平,那些石碑等也統統被毀。修陵時為什么不留任何文字,成了一個歷史之謎。
在800畝大坪之后,橫亙著九個山包,這就是神秘的九頂梅花山。身在山中感覺與別的土山包并無二致,但站在涇河南岸的山頭上望去,9個秀麗圓潤的小山包大小相同,相依相連,狀如梅花,分明有人工斧鑿的痕跡。據歷史學家張懷寧的研究,這9個山包其實是9座古墓,現在王村鎮這個地名就是“王冢”的音轉。當地村民也有這樣的傳言。在九頂梅花山的旁邊,還有3個側山包,因此,當地人也把九頂梅花山叫“十二個連連山”。
聽完顏村的老人講,九頂梅花山東南部平臺耕地中還曾有兀術孫完顏承暉之皇娘娘———溫氏娘娘墓,已毀于上世紀60年代。
當時墓冢高大,墓地四角有石雕拴馬樁、兩尊石碑及石人石獸。溫氏娘家為涇州城水泉寺溫家灣人,清代、民國時,尚有溫家灣人到溫氏墳上祭奠。
歷史總是有著一些頗具戲劇性的巧合。在九頂梅花山,還埋葬著另外一名韓王。在完顏亨死后的200多年里,明代朱元璋第20子朱松封韓王,其子恭王就藩來平涼,傳10世,200多年。
韓恭王死后,親屬看中了九頂梅花山的風水,將其葬于其中,于是,兩代韓王戲劇性地葬到了一處。由于在清代和民國多次遭到盜掘,明代韓王墓墓室已空并暴露在外,目前只保留有磚箍墓室和紅漆石門。正是因為有許多王族墓葬的存在,九頂梅花山即是九座“王冢”的說法在當地得到了大部分群眾的認同。
(三)
我們剛剛下了“芮王坪”,雨又突然大了起來,村支書王愛奎把我們領到了83歲高齡的完顏邦老人家中。老人讀過私塾,被國民黨抓過壯丁,對完顏家族的歷史比較熟悉,在村子里也很有威望。我們去的時候,老人戴著老花鏡正在認真地看《元史演義》。老人的記憶驚人地好。
說起完顏村的來歷,他很自豪地打開了話匣子:“我們的祖先是貴族,是從東北過來守墓的。”老人說,現在的完顏村人,都是800多年前金芮王完顏亨及金末代皇帝完顏承麟守陵人的后裔。
老人的說法并不是沒有根據。據史載,金兀術長子完顏亨自幼隨父征戰,才勇過人,屢建戰功。金熙宗時,封為芮王,后來被金兀術長兄之子完顏亮殺害。
1161年,為了防止被完顏亮趕盡殺絕,完顏亨的家眷將完顏亨的墳墓遷到當時多為舊部留守的原封地安定郡涇州,也就是今天的涇川。
60多年后,金最后一位皇帝完顏承麟做了還不到一天的皇帝就在今天河南的蔡縣被元軍圍攻陣亡,其親屬及兵士抬著靈柩日夜兼程來到涇川,將其葬在太平鄉三星村嶺背后的簸箕灣。因為涇河北有已經定居了60多年的完顏部守陵人,護送靈柩的完顏氏,也陸續在涇河北定居了下來。就這樣,兩支守陵人逐漸在涇川扎根落戶,繁衍生息。他們學漢語,學漢族農耕技術與生存之道,并別無選擇地與當地漢族通婚,完成了從軍到民、從守陵人到普通老百姓的轉化。元滅金后,對女真人有“惟完顏一族不赦”的政策,惟有這支守陵的完顏氏后裔幸存了下來。隨著歷史的發展,他們被整村地一次性地登記為漢族,只保留了完顏姓氏。
據完顏邦老人回憶,村里像他這個年歲的人,小時侯大都跟隨父輩到簸箕灣祭奠過先人。他說:“祖輩口傳下來簸箕灣有完顏承麟的墓。
每年除夕的時候,村人們會集資買一口肥豬,幾斗麥子,煮了肉,蒸了饃,再買上些紙和香火,選十幾個代表去墳上集體祭祀。去不了的人,就在半路對著簸箕灣的方向,把祭品潑撒出去,也算是祭了先人。祭祀用不完的豬肉、蒸饃,再分到各家各戶,讓他們在家里祭祀自己的先人。”完顏邦老人說,鄰近鎮原縣平泉至新城一帶就有完顏馬場。完顏村的耕地過去叫軍坪、官地。清朝的時候,完顏村2000多畝耕地,每年只交40兩銀子的稅,不用納糧,所產供祭祖之用,這一政策一直延續到1942年。
讓人驚嘆的是,完顏族人在涇川河畔繁衍生息幾百年,仍然保留著本家族的生活習俗。到現在,完顏村人依然嚴格恪守著三大族規,守護著完顏民族的文化符號和民間信仰:一是不聽不看《說岳全傳》;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禮》《八大錘》等戲曲。據說,1978年古典戲解禁后,有一個劇團在完顏村附近演《朱仙鎮》,被完顏村人上臺阻止,并禮請劇團離開此地。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外姓人不得進入完顏祠堂,外甥更是萬萬不能進入祠堂祭祖。
800多年里,完顏氏皆嫁女于漢族,并娶漢族女子為妻。張懷群在一篇研究文章里說,如果在涇川鄉下論親戚,歷代與完顏氏聯姻者成千上萬,需數年功夫才可詳察一二百年內之親戚名錄。僅以縣城論,其三代內的祖母外祖母、姨嬸為完顏氏者,常現身邊。若以25年為一代,已逾30多代,僅把歷代完顏氏女子出嫁后所生兒女的子子孫孫總和,已不只10萬人,他們都有女真人與漢族融合的血統。
除了恪守三大族規之外,在至今還保留著的獨特的劃拳方式上,我們也能隱約看到一些女真族固有的民族情結。
他們喝酒劃“老疙瘩拳”,老疙瘩在滿語里叫黃揚古,即最小的小兄弟。劃拳時,兩人或多人先盤腿席地而坐,大家共同高唱:“滿滿的呀,斟上酒呀,酒三杯,我與我英雄啊,爭啊,爭高低,第一杯酒要敬給長輩的(長白的)老祖宗,第二杯敬給真誠的(征程的)銀術可(金時大將,涇川完顏家族先人之一);第三杯咱倆(咱們)干上干”。開始每人喝干一杯酒,之后,才猜數字劃拳,喝高興時又唱:“老疙瘩呀,老疙瘩,左鄰右舍把你夸。喝完一杯我再夸。”對方為了不喝酒,立即對唱:“我的老疙瘩呀,老疙瘩,父老兄妹把你夸。”如此你來我往,夸到對方無詞應對,重又猜數字劃拳。
村支書王愛奎是個有心人,裝著一肚子有關完顏人的故事。他說,除“老疙瘩拳”,這里的人還有一種拳叫“揚燕麥”,其唱詞也體現了完顏人崇尚英雄的傳統。說著,王愛奎就在完顏邦老人家的堂屋里唱了起來:“滿滿地呀,斟上一杯酒,英雄宴前呀,三枝六花開。一心把你敬呀,二喜要臨門……”據他講,完顏村的男人還保留著摔跤的習慣,農閑時,幾個小伙子湊一起,總愛較量一番。
這里的小孩子們喜歡玩一種叫“攻城”的游戲,兩隊人馬面對面站著,一方首先叫陣:“野雞翎,上馬城,馬城開,要哪個,要你這個好英雄,上陣來”,然后沖到對方的陣營里搶人。簡單的游戲中,似乎也能看到女真人尚武的影子。
(四)
雖然完顏村的諸多王室墓冢和歷史遺物,足以說明這一支完顏部落后裔的來歷,可他們的先輩又是如何護送祖先靈柩,奔赴這千里之外呢?對這個問題,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涇川的歷史文化,尤其關注“完顏部落”的張懷群解釋說,女真族是馬背上的民族,因此借助畜力,大范圍遷徙相對容易。同時,女真族在順治皇帝入關以前習慣于火葬,因此護送靈柩長途遷徙的負擔并不重。
據他介紹,公元1115年到1234年,女真人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建立了金朝,立國120年。
后到公元1616年至1911年,女真人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編滿洲八旗,并尊完顏金朝諸帝為先帝。
金代以來,因戰而遷的金宗后裔完顏部落人,以家族形式聚居并成為當地居民的不在少數,目前,人數較多的有安徽的肥東、福建的泉州,臺灣的彰化和甘肅的涇川。不過,除涇川以外的完顏人已經不姓完顏了。
還有一個令人難解的問題是,為何這個聚居了5000多完顏族人的部落,能夠一直沉默800多年,直到近兩年才被發現?據村民講,他們從小就被長輩教育,出門不能說自己姓完顏,不能說自己是誰的后代,更不能說祖宗的墓在這里,一是為了保護祖先的墓,二是為了保住自己的命。這可能就是這個村子沉默了800多年,直至近年才為外界所知的原因。
張懷群認為,這一切主要與葬在這里的兩位王族之死有關。不管是首先來到這里的完顏亨的家人和隨從,還是60年后來到這里的完顏承麟的部族,等于都是為了防止被滿門誅殺,才逃到這個偏僻的地方躲起來的。到達涇川后,大家都嚴格遵守著“保密”的原則,因此,除非本族人,外人極少知道這個家族的淵源。每年的農歷正月初七和三月十五,是完顏族祭祀祖先的日子,然而在身份未能公開之前,他們只能悄悄地把祖先的遺像拿出來到山上“密祭”,傳統的放馬等祭祀活動也無法正常開展。
隱姓埋名只是為了生存,這樣的日子并不是完顏族人所希望的。新中國成立以后,完顏村人終于可以不再膽戰心驚的過隱姓埋名的日子了,然而,由于山村的落后和閉塞,令外人無從知曉這個有著多年的隱居生活和悠久歷史的村落,直到2004年守陵人開始公開祭祖尋根。
2004年農歷三月十五(公歷5月3日),是完顏村人800年延續下來的祭祖的日子。當日,在完顏村舉行了這些守陵人定居涇川以來的首次公開祭祖活動,也是800年來規模最大和規格最高的一次祭祖活動。這一天,意味著完顏村的完顏族人正式向世人宣告了自己的存在。
這天中午,完顏村內新落成的完顏祠堂開光揭彩。參加祭祀的完顏村后裔先后向祖先敬獻了禮幛、花籃和三牲祭品。完顏村人還根據傳統,舉行了漢族女神皇甫圣母的祭祀儀式,全體族人到緊鄰九頂梅花山的堡子山上皇甫圣母墓地舉行了保莊稼、滅害蟲的“祭蟲”儀式。
當天,從國外和國內各地趕回來的涇川籍完顏氏人以及完顏村后裔,約數千人參加了公祭活動。涇川縣內外更是有超過3萬人的各界群眾參加。很多人第一次目睹了放馬、放神鷹、放仙鶴和祭黃繩等完顏村人隱秘的古老風俗,這些風俗,寄托了完顏村人對本民族祖先的懷念。
在這些祭祀儀式中,祭黃繩是最具特色的。祭祀開始前,由村民將一根1000多米長的黃色繩子從山上的樹枝上連到山下的完顏祠堂附近,然后將紙制的馬、仙鶴和神鷹從山頂沿繩子一放而下。黃繩,是“黃神”的諧音,祭黃繩取的就是祭祀皇神,即祖先之意。這是完顏村人在隱姓埋名的時代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祭祖形式,同時也體現了完顏村人所信奉的薩滿教的內涵。
(五)
涇川完顏村這次公祭活動的盛況,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的傳播,被阿城市委書記李克軍看到了。他立即親自率領市委組織部部長張立民、市委辦主任商志廣、市教育局局長王景明、金上京歷史博物館館長、阿城市滿族聯誼會會長關伯陽等一行8人,于2004年5月29日來到涇川縣完顏村,受到涇川縣委書記劉旭賓、副書記何瑞蓮、縣政協副主席張懷群及縣旅游、教育、文化部門和鎮、村負責人及村民的熱烈歡迎。
阿城市是金朝建立的第一個都城,是古代女真族的發祥地,后經金、元、明、清等朝代的民族大融合,如今阿城市已找不到姓完顏氏的人了。近年來,為了挖掘整理女真人的民俗文化,發揚女真民族“以小搏大,不屈不撓”的精神,阿城市打出了“金源文化牌”,投資3000萬元,建成了“金上京歷史博物館”,并從2000年起每兩年舉辦一屆金源文化節。
東北老家的親人和遷往甘肅涇川800多年的完顏后裔首次見面,可謂百感交集。李克軍等人考察訪問了完顏村歷史遺存和完顏村民后,大家一致肯定:涇川完顏村是全國現存完顏姓人口最多的聚居區。他們激動地說:阿城金代后裔和涇川完顏人同宗同源,是骨肉兄弟,雖經800多年分離,今日終于相見相識,這是金源文化傳承大業的重大發現和特大喜事。
他們還考察了鑄于金大安三年的萬斤鐵鐘,驚見鐘上鑄有女真文,該鐘是涇川八景之一“宮山曉鐘”的標志。
《甘肅日報》、甘肅電視臺記者聞訊專訪了李克軍書記和阿城代表團,并采訪了完顏村金源文化遺存及村民生活現狀。涇川完顏及全縣人民也熱忱歡迎阿城鄉親、定居在全球各地的完顏姓氏滿族后裔來涇川拜謁完顏承麟、完顏宗弼之子墓和完顏宗祠,敬祖省親。
考察期間,李克軍書記誠懇邀請涇川縣組團赴阿城尋根訪祖,交流感情,共同傳承金源文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共盡天職。
2004年6月17日,完顏村完顏小英、完顏成貝、完顏懷緒和完顏杰代表完顏村的父老鄉親,專程趕到黑龍江省阿城市,參加了第三屆金源文化節千年尋根祭祖儀式,受到當地同胞的熱情接待,當地媒體也進行了大規模的宣傳報道。
隨著完顏村人的公開亮相,很多的學者、記者和完顏后代前來這里考察、采訪、尋根。
2005年2月10日,《甘肅內參》以《探訪最后的完顏部落》為題,刊發了新華社甘肅分社記者馬維坤、梁強、宋常青采寫的專題報道。
3月初,《遼沈晚報》記者王曉倩只身來到完顏村,采寫了《探秘全國最大的“完顏部落”》,在該報3月9日“深度”版刊發。
7月23日,由甘肅廣播電視總臺、甘肅創藝影視制作有限公司等單位聯合攝制6集電視專題片《走進神秘的完顏部落》,在涇川縣王村鎮完顏村正式開拍,將完顏村這個有著濃厚民族特色的村莊全景式的展現在了世人面前。
7月份,西北師大的幾位教授來到完顏村,抽取了120名完顏村人的血樣,準備做DNA鑒定……
中華民族歷經戰亂紛爭,如今,達到了空前的大融合。正如張懷群所說,宋金之爭,早已成為歷史。作為歷史的延續,我們對完顏村應該用一種歷史的眼光去看待。目前國家已啟動了“中華百姓游”項目,中華所有姓氏起源地和住區最大地,將被認定為該姓的起源地與代表性繁衍地。從這一點講,完顏村是無價的文化旅游資源。
現在,完顏村人成立了“涇川金源文化聯誼會”,歡迎海內外的完顏姓氏后裔來涇川祭祖省親,希望攜手開發完顏村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為完顏村人造福。同時,也讓更多的人認識這個民族,了解這個民族,把女真民族的優秀傳統保存下來,留住民族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