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市發言、制造噱頭
潘石屹漲價實現自我炒作
“我不漲價誰漲價!”在樓市成交低迷、調整漸漸逼近之時, SOHO中國董事長潘石屹月初宣布,旗下在售項目從9月1日開始全面提價。有人說逆市漲價更多側重的是營銷策略。在大家都看不清樓市方向的情況下,出其不意往往能換來意想不到的結果。顯然,從這種角度看,潘石屹的目的達到了。
事件回放
手法1
“成本論”制造噱頭
對于此次漲價,潘石屹給出的解釋是,今年以來鋼材價格上漲了70%,水泥價格上漲了30%,這次漲價就是抵消一部分成本的上升。而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員易憲容指出,“作為暴利性質的房地產行業,房價早已脫離成本,以建筑材料漲價為由在熊市中漲價似乎不為眾人所接受。”
■觀點
潘石屹的目的達到了
龍視嘉藍國際傳播機構副總經理王偉蓉
在原材料成本上漲兩位數的情況下,潘石屹提價幅度卻只有5%。因此,在樓市低迷背景下,“成本論”更多是在制造噱頭,希望吸引更多人去關注他的樓盤。顯然,從這種角度看,潘石屹的目的達到了。漲價消息一經公布,馬上引來全國數百家媒體的關注和熱炒,鋪天蓋地的報道和評論,一下讓潘石屹成為輿論的焦點。
手法2
混淆商業地產與住宅概念
萬科在長三角地區降價風波鬧得沸沸揚揚,此時“逆市漲價”無疑引起關注。但多數人容易忽略,SOHO中國其實一直在從事商業地產項目,與萬科主營住宅截然不同,潘石屹其實是在一個與自己不太相關的領域發言,借住宅降價之風揚自己商業地產項目之名。SOHO中國目前只有三里屯SOHO和SOHO北京公館兩個項目在售,潘石屹也表示,此次公寓、商鋪、寫字樓的漲價幅度各有不同,商鋪比寫字樓的漲幅大,寫字樓比公寓的漲幅大。
■觀點
高端商業地產受影響很小
戴德梁行華北區董事張家鵬
在房地產市場正在經歷痛苦的觀望背景下,住宅市場率先受到沖擊,但相對而言,商業地產受到的沖擊明顯很小。與住宅開發市場受政策影響波動較大的特點不同,決定商業地產長期發展的更多的是零售行業的繁榮程度,其租賃市場并沒有受樓市影響出現明顯波動。購買高端商業地產的投資者往往資金實力雄厚,再加上北京每年零售業增長勢頭很好,這對北京高端商業地產影響很小。
手法3
客源獨到才敢漲價
“潘石屹在山西煤老板圈里很吃得開”在地產行業幾乎是人盡皆知的“秘密”。一位業內人士表示,煤老板在今年上半年煤價持續漲價的大背景下收獲頗豐,他們中的很多人仍愿意將資金投向地產行業,并且他們更趨向于投資回報率較高的商業地產,尤其是升值潛力很大的一些區域商業中心。而SOHO中國三里屯項目地處北京黃金地段,升值潛力很大,自然成為了他們心中的最佳選擇。從中不難看出,潘石屹的分眾營銷策略是成功的。
手法4
不缺資金才敢漲價
與其他開發商資金鏈緊張完全不同的是,搭上本輪地產公司上市末班車的SOHO中國去年10月在香港成功籌集到16.5億美元。手里拿著百億元現金的潘石屹發現自己突然成了這次調整最大的受益者。潘石屹上周日曾高調宣布,9月5日,SOHO中國的成交金額達到了9112萬元。
■觀點
SOHO中國是一個另類
鏈家地產市場部研發主任王志偉
潘石屹敢于逆市漲價,和其手中的資金實力不無關系。SOHO中國去年10月已經在香港成功籌集到16.5億美元。此外,此前三里屯SOHO的項目總成交額為57億元,這些都給了潘石屹很足的底氣。不過,SOHO中國只是目前低迷樓市中的一個另類,對于不少資金緊張的開發商來說,模仿SOHO中國漲價需要很大勇氣。
記者手記:不做大多數 就冒大風險
在中國房地產業界潘石屹不是最有錢的,但“永遠不做大多數”的潘石屹無疑是最會吸引人眼球的。當別人都在做毛坯房的時候,潘石屹最先想到做精裝修房;當大家都希望通過霸王條款要求消費者只許買進不許退出時,他最先推出“無理由退房”。他“能把西紅柿賣一個水果價”的本事一直為房地產從業人員嘖嘖稱嘆。
不過,樓市觀望氣氛已經超過半年,北京樓市更是在上月跌至低谷。此外,自從萬科近期在長三角地區率先降價以來,降價促銷似乎將成為今年下半年樓市的“主旋律”。潘石屹此時卻選擇漲價,顯然很難找到共鳴。
業內不乏這樣的擔心:潘石屹漲價為北京樓市做了一個極好的風向標。北京現房存量已經達到146227套,期房167457套,二者均已是歷史高位,依靠現在日均200套左右的成交量,已無法維持樓市的正常運作。如果潘石屹漲價失敗,北京樓市將迎來一輪大降價。
此外,好的銷售并不等于好的運作。SOHO中國一貫采用散售模式,售出之后不管理,這種模式容易造成業態混亂,大大降低了商業物業的品質和價值。對于投資人來說,三里屯SOHO賣價遠遠高于同一地段其他商鋪,對出租率也將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不做大多數,就意味著不按常理“出牌”,甘冒風險需要技巧、經驗和靈活的頭腦,更需要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