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和馬云的“大同”與“小異”
抓住小企業浪潮
SOHO中國董事會主席潘石屹(資料圖)
老潘和馬云是好朋友,這一點從10月10日SOHO上市的慶祝晚宴上,馬云不辭辛苦“打飛的”只為喝一杯慶功酒就能看出來。所謂上陣親兄弟,在老潘成功上市一個月后,11月6日馬云旗下最成熟的一個蛋:阿里巴巴也要上市了。
我恰好在過去幾個月中近距離地接觸了老潘和馬云的企業,感覺潘和馬還真是有的一比。
先說不同。
不同之名片
老潘的名片背面的英文名字老老實實地寫著PanShiyi,連順應一下老外的閱讀習慣改成Shiyi pan都懶得改。
而馬云名片的英文名字則是Jack Ma。這是30年前一對老外夫婦給勇敢地向他們講話的馬云取的。
馬云的第一個職業是英文老師,他是最早利用英語接觸到了美國互聯網浪潮的人,也是最深刻理解互聯網本質的為數不多的,堅定走電子商務路的人。
老潘普通話說得還有明顯的甘肅天水味,就別說英語了。老潘的成功是深諳中國之道的成功,雖然后來娶了一個喝劍橋洋墨水的老婆張欣,但潘的成功被眾多朋友們歸結為天生的對中國市場的敏銳嗅覺。此后才是在張欣的帶領下不斷開闊世界范圍的視野,反過來推動事業發展。這一點與馬云開闊視野后再扎根中國中小企業土壤異曲同工,但路徑截然相反。
還有一點,馬云旗下五虎上將各自把持一攤,加上有楊志遠和孫正義,反而馬云這位阿里巴巴的創始人和領袖低調很多,名片上只有阿里巴巴集團馬云。沒有任何職務。馬云也有近2年的時間沒有接受任何媒體采訪了,當年也是媒體寵兒的馬云竟然有退居幕后的趨勢。
潘石屹的名片上的職務是SOHO中國董事長。上市后老潘更忙了,接受媒體采訪,前來洽談項目的都是沖著老潘來的。老潘的品牌很大程度上與SOHO重合了,老潘即SOHO。這一點上二人的差別可能會越來越大了。
![](/Files181/2007111012072864289.jpg)
不同之企業文化操練
據說在尚都之前的項目中,每升一個銷售副總潘石屹都要去講話,第一句話就是,要誠實,不要講競爭對手的壞話。
后來,經常掛在潘嘴邊的還有團結、創新。這兩個詞安在老潘的企業身上倒很容易理解。潘的朋友評價他的企業簡單,沒有復雜的關系。
潘讀老子有10幾年的時間,在海南之時也曾跟著易小迪接近過佛學。現在他信奉的應該是在實質上更接近于老莊的,中國式的“禪”,追求自然、平衡、混合、天人合一。因此潘在他的建筑里試驗“混合”的功能空間,混合的物業形態,混合自然的商業等等,都是其世界觀的體現。
老潘的企業文化發展了12年,不僅沒有貼到墻上,具體內容也沒有專門去歸納,上市之后,老潘意識到只有自己總結的幾個詞還不夠,他發給每個員工一張紙,總共3句話。其中有一句大概意思是,每天都要反省自己的工作對社會的物質和精神層面是否有貢獻。
看來老潘已經意識到牛根生所說的“眾志成城,其利斷金”的重要性了。開始用價值觀來統領企業文化,保證所有人的目標一致。
俗話說得好,中國企業的文化就是老板的文化。某種程度上說,SOHO的文化就是老潘的文化,隨意、自然,靈活。但顯然上市后,他要面對規模和人員的擴張,企業文化這步棋要好好謀劃了。
馬云在近幾年高速的擴張之中堅持給每一批加入阿里巴巴的新人上一堂企業價值觀課。阿里巴巴追求“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在價值觀上還有著名的“六脈神劍”(客戶第一,團隊合作,擁抱變化,誠信,激情,敬業)。
與潘石屹化于無形之中的價值觀不同,馬云雖然也沒有俗到把價值觀貼在墻上供人瞻仰,但馬云把價值觀放到自他之下所有人的考核之中,與業績并列占權重的50%。這點上,中外好像算馬云獨創了。贊同者說他善于打造凝聚力,反對者說這是精神巫術。
馬云崇尚武俠的俠義精神,阿里巴巴6000多個員工都有一個花名,取自武俠小說和古典小說,據說現在由于人數急劇膨脹,名字都不夠用了。馬云本人的名字是風清揚。就連新并入的雅虎,也管泡論壇的人叫俠客。
馬云的武俠精神實際上是讓他的員工有一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價值觀,這與其“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異曲同工,而又容易理解。說到底是統一企業價值觀和個人價值觀的工具。
不同之企業輕重
因為崇尚輕盈,老潘治理企業追求的是無為之道。不僅不沒有各種復雜的規章制度,人力結構也是超級扁平化。
老潘在博客里說,他要做水一樣的企業,要保持一個企業能夠持續創新的最佳狀態:清空、天馬行空。
除了在管理上之外,老潘還追求資金的快盡快出,周轉效率,為此不在土地囤積上投入巨資,不愿負債,不持有物業,這些都是潘愿意做,而且堅持做“輕盈”公司的表現。
與他明顯的不同是,馬云自創立一開始就引入蔡崇信后,連續在2001、2003、2005引入風格不同,背景不同的戰略投資者,在管理和財務方面實行的是最嚴格的國際通行標準。經過數次結構調整后,馬云的企業里雖然大部分是25歲左右的年輕人,但已經是一個層級眾多,以來高度制度化的流程來平衡管理的企業巨鱷。
馬云近兩年不斷從傳統行業中吸收職業經理人進入他的阿里巴巴帝國,朝著專業化分工的方向不斷發展,其企業各層級上的鏈條不斷在延伸。其布局頗有大家風范。
潘從創業開始就被與之合作過的股東稱贊從不隱瞞利潤。此后潘在企業稅收方面確實能夠拿出數字來說話。據說潘對財務和銷售人員培訓講的第一句話就是:要誠實。潘朋友們的解釋是,潘簡單,而且看多了在這上面栽跟頭的例子,所以干脆不在這方面埋地雷,不費這個心思。據說,會計師事務所在上市前審計潘的賬目時很輕松。沒有什么糾纏不清的賬。
因此老潘的公司同樣也是比較透明的公司,但這種透明不是來自制度,而是來自潘個人的風格。
這次上市老潘又把全部資產注入上市公司,把自己家底亮給股民看,再次證明了這一點。當然,在上市后,為了讓投資者看得更清楚,在公司管理治理方面,老潘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走。
二者一個輕如水,看似無形實則能順應潮流而動;一個重如石,戰略大旗之下,層層推進而無往不利。
相同之創業搭檔
老潘的創業搭檔在國際市場上比他的名氣還要大,她就是潘夫人:張欣。張欣有著豐富的華爾街投行工作經歷。但二人在創業開始就曾對是否要走大資金+成片開發模式,還是走滾動開發,快進快出模式產生嚴重分歧,最后事實戰勝了理想主義,張欣“徹底投降”,順從潘走了一條外形時尚現代,內里則中國味十足的道路。
老潘一度在財務上的極其保守,曾讓他在2004年后陷入一段發展遲緩的時期,最終還是憑借張欣對華爾街資本模式的情有獨鐘和現實的殘酷性,讓這個企業最終在資本市場上獲得了驚險一躍。
因此說,這兩人分分合合之后現在找到了一條默契的分工,而他們的企業也正在得益于這種分工。
阿里巴巴的另一位創始人蔡崇信當時也是很有名氣的風投,據說在杭州西湖偶遇馬云后,放棄了能夠買下當時幾個阿里巴巴的年薪,與馬云在香港創立了阿里巴巴。隨后在阿里巴巴發展的幾個關鍵時期,2000年、2004、2006年等,阿里巴巴始終能夠吸引海量的海外風投進入,與其一開始就嚴格化的財務管理以及清晰的業務模式息息相關。
大同之安身立命根本——抓住小企業浪潮
老潘本質上他和馬云的成功是共通的,他們都是為中小企業提供平臺,并因此創了獨特的商業模式。馬云提供商務交流的虛擬平臺,讓中國的小老板坐在家里,開一個網頁就可以做生意,而老潘則給這些創業者提供了最便捷的辦公場所和街區。
潘石屹有個觀點:中國經濟每年成長10%以上,絕大多數是中小型企業在推動,小公司多如牛毛,前赴后繼。潘說他的所有項目上個電梯都上不來,人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