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SOHO中國為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捐贈了1000萬元,成立了“SOHO中國助學基金”,專門針對當地教育的發展,用于提高當地學校的環境及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在捐贈儀式上,潘石屹表示,正是2003年一次難忘的西行,讓他一直關注著西部地區的教育,而這次行程中的一切都被他用鏡頭記錄在《西行25°》的書中。
正好,書架上藏有四年前跟風買的這本《西行25°》,于是不由得再次翻了起來,下意識希望能從書中得到些類似靈魂拯救的東西。當然,我這一介凡人,再怎么頓悟,也拿不出千萬來提高當地學校的環境及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只期稍稍得到情緒的宣泄,僅此而已。
書是四年前出的,照片自然也是四年前的歷史記載。四年可以讓一個現代化的城市翻天覆地得更加后現代,但在西部,四年的時間卻未必能改變些什么。
《西行25°》是潘石屹向西行進25度,到達東經91度的新疆吐魯番過程中完成的作品,記錄了西部的經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面貌。在潘石屹的鏡頭里,展現的是拍攝者絲毫沒有隱藏的、透明的心態,他用300多幅照片和2萬余字記錄了沿途3380多公里沿線上100多個不同民族、不同職業、有名有姓的西部人,記錄了他們的表情、言談、渴望和情感。
書中的景、物、人,沒有絲毫的矯情。與往常想象中的不一樣,書中記錄的不是一個只有貧瘠和教育匱乏的西部,“讓我們驚訝的是,學校教師的平均工資達到1000多元是當地平均收入的5~10倍以上,可見教師在當地是一個十分受人尊敬和羨慕的職業”,“絕大多數的鎮上面,村上面,最好的建筑都是學校。像我們在城里面的話。可能燈火通明的五星飯店,是卡拉OK廳,而在這些鎮,晚上燈火通明的地方都是學校”;與所知道的一樣,“跟城里人總覺得不滿意,要發泄各種各樣的情緒不一樣,西部人心態很開朗,他們都是發自內心地高興,他們的收入很低,但招待客人時會讓你取暖并拿出家里最好吃的東西給你吃。”
一張張照片記錄著的一張張平凡人的面孔,雖然有的寫滿滄桑,有的寫著生活的艱難,有的又充滿未經世事的期盼,但目光里都透著相似,“沿途看到的目光,都是充滿好奇和快樂的目光。這種快樂來自于單純和自然。城里人好像沒有這種快樂,城里人講得最多的話是‘沒勁’、‘沒意思’。”
當然,這未必是最真實的西部。但是,這里卻展現了一個感性的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