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前,潘石屹出生在甘肅天水麥積山附近的一個貧困的村子里。恢復高考后,他考上了北方一所“不頒發學位”的大學。1984年畢業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1987年下海經商。在海南島,潘石屹與6個人合伙成立了海南農業高技術投資聯合開發總公司——今日萬通的雛形。1992年,他受命回京,創辦北京萬通。對于當年初到北京的情形,潘石屹至今記憶猶新:“1992年,我連北京那幾座大立交橋的名字都叫不上,就到處去找地。后來有人介紹塊地,一看,不錯,就拿下這塊地,開始做萬通新世界廣場。”萬通新世界的成功銷售,使潘石屹積累了一筆巨額財富,并由此奠定了他在京城地產界的“腕”級地位。
潘石屹的商業生涯充滿了傳奇色彩,但最被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他那土洋結合的婚姻。愛人張欣是一個有著15年國外生活經歷的對哲學和人文極感興趣的女人,而潘石屹未出過國,不但一句英語不會說,還滿口甘肅天水口音,談戀愛時,張欣在香港給潘石屹寫的都是漢字情書。
張欣的父母是北京一家政府機構的翻譯。張欣15歲時父母離婚,她隨母親遷居香港。張欣說當時她和母親先后在很多條件極差的工廠打工。后來,張欣考取了Sussex大學和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研讀經濟學,然后回到香港,先后在高盛(Goldman Sachs)和Travelers Group的項目融資部工作。因為工作需要,她經常往返大陸和香港,就這樣結識了潘石屹。
張欣與潘石屹從相識到結婚只用了半年。這對夫婦一開始并不是黃金搭檔,公司剛開始成立,潘石屹期望的是張欣的資本運作能力;而張欣的興趣卻在用她在劍橋學到的社會經濟學理論來改造一個中國化公司。這種立場分歧構成了一個在中國土生土長的商人潘石屹與一個受過高等名校教育的知識分子張欣長達兩年的情感沖突。
1997年10月,兩人曾面臨過一次情感危機——潘石屹期望她做了整整兩年的新加坡國家投資因金融危機而流產,潘石屹于是不再相信華爾街的資本運作方式,兩人在吵翻后曾一度分手。再度牽手后,張欣十幾年來沉淀下來的東西在潘石屹身邊終于爆發出能量,激發了潘石屹深藏著的潛質和天分,并由此創造了建外SOHO、長城腳下的公社等建筑神話。
二人于1995年創辦房地產開發公司,當時就決定以日本“居家工作”(Small Office, Home Office)的理念來推廣項目,將居家和辦公地點合二為一,也就是所謂的Soho。他們還把公司命名為Soho中國(Soho China),引起人們對紐約Soho藝術家聚居區的聯想,紐約的Soho區正是張欣最喜愛的地方。他們的Soho公寓以白色墻壁、實木地板和碩大的玻璃窗為特色,與其他開發商推出的灰色水泥墻面合圍而成的空蕩蕩的房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