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情人節的下午,在辦公室做完手頭的工作后,到張欣辦公室找她,看她正在忙碌著,于是對她說:“吃晚飯的時間還早,我先去跑步鍛煉身體,到點在吃飯的地方見”。大約是下午4點多,我一人走進了辦公樓電梯,當時電梯里還有一位大高個的小伙子。電梯下了幾層,又進來了一男一女兩個年輕人,這時,電梯里有我們四個人了。電梯里的大高個與進來的姑娘寒喧起來,看得出他們是熟人。大高個熱情地邀請姑娘到他的辦公室坐一坐,姑娘推辭,說自己忙著呢。推辭之間,大高子突然堅決地說出兩個字:“必須!”氣氛頓時有一些異樣的緊張。這時,姑娘介紹旁邊的小伙子說:“這是我丈夫!”電梯里的空氣仿佛突然凝固了……
回家之后,我給張欣和小兒子講當天下午發生的故事,因為六歲的小兒子有句口頭禪正是:“你必須!”。講完故事后,小兒子沒有聽懂,反復地問我:“‘必須’這個詞不好嗎?”我想了想回答道:“這不是一個太好的詞。”之后,我在想,為什么這個詞不好呢?主要是因為它背后沒有協商的精神。遇事大家一定要有協商的精神,如果用命令式的口氣,使用類似“必須”這樣的詞,一定不會聚集力量,達成團結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沒有協商的精神,辦什么事情都會很難辦成。我記得有人跟我說,在英語中有三個詞是很有魔力的,他們分別是:“Please”、“Thank you” 、“Sorry”。這不只是簡單的三個詞,它背后表達著一種深刻的文化和態度。
上個月,我去請教一位智者,當時是在馬英九辭職之前。
我問他:“現在世界怎么越來越混亂了?看看臺灣,看看中東,以及朝鮮半島,尤其是臺灣的政治,沒有了標準,沒有了原則,也沒有了最基本的常識、判斷。”
接著又問:“將來人類社會,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國家與國家的關系將會是什么樣的?”
“幾百年前,圣賢們就把未來新世界人類社會的關系描述清楚了,就是通過磋商,達成團結的關系。” 智者回答道。
我不太明白:“從目前來看,大家都處在一種對抗文化的包圍中,看不到一點團結和磋商的影子。”
智者說:“我們個人在步入成熟期前,是騷動的青春期,這個期間難免會耍點小孩脾氣、少爺脾氣。人類社會的發展周期和人的成長周期其實是同樣的,青春期的躁動也是人類進入成熟期的征兆。” 可不是嗎?我們每個人在小時候都鬧過不吃飯了,不穿衣服了,難為父母的事,而父母給我們的總是愛。
他還說道:“世上沒有壞人,除了成熟的人之外,還有兩種人:一種人是幼稚的人,這類人是需要成長、需要教育的;另一類人是病人,他們需要的是醫治,以及對他們的關愛。”
這位智者對我們談到未來新世界中人和人的關系時信心十足。聽他講完磋商的精神之后,我感覺的確不能簡單地從字面上去理解這兩個字,因為它的背后是有一系列的原則和技巧的,最終它會形成人類社會共同的精神財富。
磋商不是簡單的談判,或者是妥協,它是一種對真理的追求。對抗文化常常成為我們追求真理過程中最嚴重的障礙。而磋商是要大家在坦率的、禮貌的氣氛下討論問題。各方提出的意見并不屬于個人,而是歸集體所有,由集體進行決議、取舍和改進。磋商的成功也在于參與者不論本身在最初有什么樣的意見,最后都要支持全體最后的決定。也只有經過磋商,才可能獲得利益和幸福。想一想,我們人類,跑的沒有馬快,也沒有鳥會飛,游泳沒有魚游得好。但人類比其他的動物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智,有溝通能力,有相互磋商、配合的能力。如果失去了這些,跑得沒馬快,游得沒魚好,更別說飛上天了,那樣我們就不如動物了。
“自己的觀點講出來后,再不屬于自己,而是屬于大家的。”這是多么智慧的觀點。許多無謂的爭論,許多為了面子吵架,或者為了維護自己最初講出來的觀點常常去犯小孩脾氣,這都是未進入成熟期的表現。
當別人告訴這位智者我整天在網上寫博客,我的博客有許多人看時,他提醒我:要有仁慈的舌頭(Kindly tongue),千萬不要在人的心中播下不和的種子。
按這位智者的提醒,我還做得很不夠。今后要按這位智者的忠告,檢查我每天的一言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