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做夢時突然被鬧鈴吵醒;
你正在聽音樂會時身邊突然有人打電話;
會議正在進行中,突然有人手機鈴聲響了;
你正在講話時,被別人無理地打斷……
你心里一定會感到不舒服,這是什么原因呢?我在想,可能因為我們生活處在一定的節奏中,而這些不和諧的聲音音破壞了這種節奏。這種節奏可能是來自于音樂的旋律,也可能是來自于一次演講,也可能來自于一篇小說,或一部電影,或城市的一組建筑。當這種節奏與你內心的某種節奏和拍時就會產生共鳴,就有了愉悅感,就有了泉涌般的靈感和愉快的心情,以及和周圍溝通時的理解能力。這種共鳴,有時也是非常難得的,所以古代就有了“高山流水、知音難覓”的故事,講的正是俞伯牙、鐘子期因為一只曲子使他們兩人內心產生共鳴而成為知音的故事。
幾年前,在上海遇到了余秋雨先生,我問他是用筆寫文章還是用電腦寫文章。他回答說他一直用鋼筆寫文章。并告訴我,用不同的筆來寫文章,因為寫字的速度不同,寫出來的文章節奏感也大不一樣。他通過反復地比較,最后決定用鋼筆來寫文章,因為鋼筆寫字的節奏感和速度正好符合他的思路和寫作風格。他還說,小時候他的家境也很貧寒(這一點大家都是一樣的),上小學時買不起鋼筆來寫字,只能用最廉價的毛筆來寫字,所以他最早受啟蒙教育時就是用毛筆來寫字的。他說,他的毛筆字寫得不錯,是童子功。但后來發現用毛筆寫出來的文章,節奏感很慢,最后還是選定了鋼筆。當時,我建議他用電腦寫,現在軟件很發達,學起來容易,寫作起來也快,還易于保存、修改和給別人發送。但他說已經養成這種用鋼筆寫字的習慣,不好改變了。如果用了電腦,太快了,就沒有思考的時間了,沒有了思考的時間,就沒有了自己文章的節奏感,寫出來的文章就沒有魂了。
幾年時間過去了,我又想起與余秋雨先生的這次對話。其實我們做許多事情都要有節奏感,這種節奏感不僅表現在我們的寫字、說話、走路和做事上,也不一定只要求速度快,更重要地是要能與自己內心的某種頻率發生共鳴。
仔細地反省自己最近這幾年,因為自己手腳比較快,再加上有別人幫忙,還有各種現代化工具的輔助,使自己做事的速度越來越快了,思考的時間反而少了,動腦的時間少了,動手的時間多,出的成果數量多了。也許,這種速度快不見得是件好事情,因為我們的生活和思想不是各自獨立的音符,而是一曲由很多音符組成的和諧的音樂,所以要尋找到自己的節奏感與自己的思想產生共鳴。當我們理解了這種節奏感的美和和諧時,也就不會粗暴打斷和破壞別人內心的旋律,也就能更好地與別人相處。
在我們生活的世界背后蘊藏著許多的奧秘,沒有被發現。我想節奏可能是其中的一條。節奏在不同的事物中的表現方式各有不同,一些已經被我們清楚的了解了,如,春夏秋冬、白天黑夜、花開花落、年輕衰老等等。我們心靈深處的節奏,只是能被我們自己深深地感受到,我們渴望知音,渴望音樂感動,渴望精彩的講演,渴望讀一部與自己心靈產生共鳴的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