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李佳鵬
他演電影、拍廣告、上電視、出書……可惜他并不是演藝圈兒明星,而是一個精明的商人。因為他,中國的樓市時尚化;因為他,地產界不斷散發娛樂氣息;也因為他,個人公關被發揮得淋漓盡致。
在中國,談及房地產界得風云,不可能不談到此人。他開發的樓盤占據了北京CBD地區將近一半的銷售額,他永遠不變的招牌形象不間斷地出現在各種論壇、媒體和戶外廣告上。
此人正是地產界當之無愧的“怪才”潘石屹,他是一個身不高,體不壯,頭發不濃密的普通人。他出生于甘肅天水,年齡剛過不惑,吃過文革的苦,享過改革開放的福,故能上能下,可屈可伸。
說起潘石屹,人們首先會很自然地聯想起他開發的風格卓異的房地產項目,對他的印象是“從赤貧一躍成為億萬富翁的傳奇”。
80元“下海”創大業
潘石屹青年時在海南“炒房”賺到了第一桶金。萬通新世界的開發使他一夜成名,現代城的建設確立了他行內的名人地位,長城“建筑師走廊”、博鰲藍色海岸、建外SOHO等項目的開發使他迅速發展。
20世紀80年代大學畢業后在機關工作的潘石屹,首先打破“鐵飯碗”,勇敢地揣著80元錢,到當時熱火朝天的深圳特區“下海”闖天下。聽潘石屹說,中國最早在海南炒房地產的可能就是他們萬通的“六虎將”了(包括馮侖、易小迪等)。
然而當別人還沉醉在“炒房”的美夢里時,他就已經意識到了“炒房”的嚴重后果,并果斷地撤出海南,北上京城重新創業。1993年他在北京注冊北京萬通實業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總經理。其開發的萬通新世界廣場和萬通發展大廈等項目,被譽為京城房地產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此后,大量投資了一些不了解、不熟悉的行業后,潘石屹意識到這種擴張一定會有損萬通在房地產業方面的發展,于是他作出重大決策:離開萬通,自立門戶。潘石屹成立了北京紅石實業有限公司,做的第一個項目就是現在著名的“現代城”。“當時那里是紅星酒廠,一片爛地,公司所有人都反對,但我卻認定這是一塊風水寶地,將來一定會有發展,”潘石屹說。果然,現代城創造北京房地產史上很多奇跡。在旁人看來,這就是潘石屹與眾不同的“眼光”。
正是由于其獨特的眼光,現代城項目從開發到銷售,一直備受矚目與爭議。尤其是風格另類前衛的SOHO現代城,出現過夜間排隊領號購買的熱烈場面,創下了北京市銷售樓盤的最高紀錄,但也因觀念相左而被業界同人競相“批判”。
當現代城銷售出現困難的時候,潘石屹又冒天下之大不韙,采用了末尾淘汰制,扭轉了銷售局面,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使得現代城的銷售額創當年單個項目銷售冠軍。雖然末尾淘汰制受到了各方面的批評,但是這種管理方式還是成功了。
“說自己想說的話,穿自己想穿的衣,走自己想走的路,蓋自己想蓋的房子。”這便是潘石屹心目中的自由。
善用媒體秀透自己
把概念一次次玩活,把壞事變為好事,把一切有利的和不利的事情都變為公關和營銷手段,在中國地產界,潘石屹可謂奇才,以致有人說潘石屹是中國最懂得危機公關的人,換言之,也是最懂得利用媒體的商人。
有關潘石屹的新聞總是源源不斷。他一次次處于是非的漩渦,一次次不按常理出牌,也一次次地破壞游戲規則,因此而為眾人矚目。從氨氣事件、無理由退房及其升級版有回報退房、零起價拍20次和解沒有實質性進展,原合作伙伴同室操戈等,事情不一而足,說法有真有假,這些全被潘石屹笑呵呵地通過媒體告之大眾。結果是,他的樓盤賣得更加火暴。
北京的地產記者都還記得,2004年春節過后,一篇名為《2004年北京房地產將要發生的事情》的文章被發往京城諸多地產記者的郵箱,其作者就是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潘石屹。潘在文章中堅定地表示,北京的房價2004年一定會漲。他特別強調說,“在我所有的言論中,我從來沒有講過房價的漲跌,我從來不認為誰能準確地預測市場的價格。這樣肯定地說還是第一次。”潘隨后還多次重復他的觀點。
一周時間,潘石屹的言論被300多家媒體、網站轉載,他自己的建外SOHO項目春節后最高每平方米大漲了數千元。無獨有偶,建設部9月20日在向部分新聞單位通報當前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的文字稿中特別提到,“部分開發企業利用政策和市場信息不對稱,惡意炒作,個別媒體不加甄別,大肆渲染,部分消費者跟風,造成局部地區、個別項目房價短期內非正常上漲。”有人士曾表示,文稿中提到的“部分開發企業”,主要就是指以潘石屹為代表的開發商。
近日,休息了半年有余的他又走到了臺前。樓市進入九月后,他首先站出來表態認為,北京樓市開始走出觀望期。與此同時,其建外SOHO七期也于9月3日開始開盤對外出售。潘石屹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要用建外SOHO七期的銷售數字見證房地產已經走出觀望期。
當記者問及他宣稱樓市開始走出觀望期是不是為了七期開盤出售打下伏筆時,潘石屹說,“這就是我們走出觀望的具體行動,不是伏筆。我沒什么偷偷摸摸的,我是商人,我就是銷售房子。”
房產大亨的玩票生活
作為商人,潘石屹是在北京的文化圈里混得最臉熟的,且是最有人緣的商人。他馬不停蹄地出席各種聚會,在自己“長城腳下的公社”為各種文娛活動盡地主之宜。
盡管專攻房地產,但潘石屹一直是娛樂圈的活躍人物。他先后接拍過摩托羅拉、IBM、索尼、LG的電視廣告片。同時,他拍電影、出書、牽頭辦《SOHO小報》雜志,人們甚至在國貿附近的巨幅廣告畫上也能看見他的影子——帶著黑邊眼睛的潘石屹,臉上掛著一絲狡黠的微笑。
對于首次觸電,在影片《阿司匹林》中出任男一號,與梅婷上演一段精彩的夫妻戲,潘石屹說,他是一個喜歡挑戰的人,干房地產時間長了,總想嘗試點別的什么,而拍電影一直是他心里的向往。據悉,該片將在明年情人節前后與觀眾見面,潘石屹在影片中的表現也值得我們期待。
與此同時,就在近日,又有消息傳出:潘石屹要從藝了。美國好萊塢一家經紀公司就要與潘石屹簽署一個“藝人協議”,在中國拍系列電視節目。談到即將簽約的是美國好萊塢經紀公司。潘石屹說:“但他不給我發年薪,還要從我做藝人的收入中提成10%,而且合同還規定我收到的1萬元以上的禮物也要提成10%呢。”
據介紹,簽約該經紀公司后,潘石屹會在中國拍系列電視節目,據傳會是像美國熱門真人秀節目《飛黃騰達》那樣,由節目組挑選16位候選人,來競爭一個在SOHO中國公司的工作職位。《飛黃騰達》節目要做中國版,以潘石屹的公司做基地,以潘石屹本人做主角。
不僅如此,他還不斷涉足文化領域。2004年2月27日,潘石屹周末網上聊天首次開場,自此,每周五,潘石屹準時坐鎮SOHO小報網( ),與網友網上暢談,回答千奇百怪的網友提問,其內容被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第一時間轉載。這種網絡的宣傳,潘石屹也算是地產商中的首創了。
而與網絡相配合的就是《SOHO小報》,小報文章經常請一些知名人士撰寫文章,文法幽默,觀點新銳,外觀設計時尚精巧。這些刊物的郵寄對象除了名人,也常常郵寄給“留檔”的記者。
而以《SOHO小報》為編委出版叢書也搶走了很多人眼球,包括《那一年》,其中數十位當紅作家文章收藏在內,而《雜碎——關于京城的只言片影》,記錄了當下時代的片斷。正如某作家所言,文化人的手邊都應該放一本《雜碎》。該書一共選了15個與都市生活密切相關的話題和角度,如“小資”、“網絡”、“全球化”、“偶像”等等。地產界的同行評價潘石屹是引領地產文化的人,潘石屹對媒體的了解和運用不亞于地段。
一個地地道道的商人卻拍電影、出書、辦小報或許很多人都會感到詫異,也不禁會問,這個人到底是“文化人”還是“商人”?
對此,潘石屹曾回答說,這種分類本身就不好,不要把人這么分門別類。在潘石屹的理論中,商人和人的關系就像化合物和元素。比如氧,可以與鐵化合生成鐵銹或者四氧化三鐵,也可以和氫化合生成水。因此他盡量想做一個元素,可以拍照、可以寫文章、可以開車、可以建房子、可以做商人,當然還有出書,做文化人。如果一個人身上的專業特征太明顯,就會阻礙他體驗生活中原本豐富的東西。如果他除了做商人賺錢外對別的所有事情都沒有了興趣,他就不能體會到很多別的樂趣,生命內涵也會因此大大縮水。
潘石屹說:“有個建筑師曾經說一生的追求就是做一個善良的人。”潘石屹對此覺得還不夠純粹。他覺得應該去掉所有的定語,只留下一個“人”字,活出人的本色就很真實,就很好。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媒體與地段幾乎是潘石屹事業的兩個輪子,缺了哪一個也轉不起來,而且還要協調地轉。在未來撲朔迷離的房地產市場上,一向標榜自己已經娛樂化了的潘石屹又將上演什么好戲,走出什么樣的軌跡,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