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現在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政府在一個月之內公開2004年以來各個城市土地的出讓情況,這是一大進步。”
在開發商集體沉默觀望時,潘石屹再次站了出來,對政府“兩年內不開發的土地無償回收”政策提出預警,“政府應有償回收閑置土地和爛尾項目!迸耸俳ㄗh說。他的理由是,如果無償收回,許多地產商將“家破人亡”。此言一出,再次引起媒體的廣泛關注。有 媒體甚至直言潘石屹在危言聳聽。《財經時報》就此對潘石屹進行了專訪。
>>相關閱讀:
一個副市長的受賄記錄:索賄對象多是房地產商
防止土地交易出現“黑哨”事件
《財經時報》:據了解,目前土地公開“招、拍、掛”的形式有所變動,比如開發企業的綜合能力成為投標的主要決定因素,而投標價格只占評估的30%,價高者得的慣例將被打破。您怎樣看待這種變動?
潘石屹:對于開發商的拿地方式,社會上總有傳言說,政府和開發商在土地公開“招、拍、掛”中存在貓膩。我5月參加鳳凰衛視的《一虎一席談》節目就曾和“不買房運動”的發起人鄒濤PK過,他當時質問我有沒有行賄政府官員。我說“沒有”。因為如果當中真有貓膩,全社會都可以來監督我們。
事實上,我親自經歷了許多次“招、拍、掛”的全過程,雖然我只中標過一塊地,但據我的觀察,“招、拍、掛”的程序是越來越規范,越來越嚴格了。因為有多方利益主體和眾多媒體的嚴密監督,幾乎沒有任何做手腳的機會。
不過對于這種形式,我也有一些建議。比如應公開各個評委的評分,防止在土地“招、拍、掛”的過程中出現足球場上的“黑哨”事件。盡管在招標過程中,評委會的組成是在評委數據庫中用抽簽、搖號的辦法臨時抽取的。但最好的辟謠辦法是信息的公開與透明。
很高興,現在國土資源部要求各級政府在一個月之內公開2004年以來各個城市土地的出讓情況,這是一大進步。這種土地信息的透明化,會讓購房人、開發商及所有參與房地產市場的人都有了應有的知情權。
《財經時報》:您如何評價政府頒布的一系列土地管理政策?
潘石屹:從政府土地管理政策來看,2003年國務院“18號文件”,2005年的“國八條”和今年的“國六條”是在一貫政策的指導下加強對房地產市場的管理和監督。我個人認為,“18號文件”、“國八條”、“國六條”這些政策總的指導思想是完全一致的,都傳達了幾個要點:一是房地產要市場化;二是加強和完善住房的社會保障,用經濟適用房、廉租屋、限價商品房的辦法去解決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三是規范市場;四是要加強信息的公開透明。
無償收回難執行
《財經時報》:“8.31”大限兩周年即將到來,曾經關于“兩年內不開發的土地要無償收回”。您對這一條似乎頗有微辭,為什么?
潘石屹:當時的政策是要求:2004年8月31日之后所有經營性的土地都不得以協議性的 方式出讓,必須全部采用“招、拍、掛”的方式進行交易,所以這批土地的取得都非常地匆忙,有些也很盲目,根本沒有對未來市場給予充分的分析,當時關注的點只是能不能趕上“8.31”的末班車。
現在政府要加大收回這批土地的力度,但如果政府的某一個部門一定要用無償的辦法收回開發商的土地,我認為難度會非常大,糾紛也會很多,結果不容樂觀。對于這批手里囤積著土地又不能開發的 房地產開發商而言,也要考慮土地的使用年限,商業用地的使用年限只有40年,但有個別的土地項目已拿了五六年,使用年限只有30多年了,如果能夠充分地把這些閑置的土地和爛尾的項目利用起來,對國家、對社會、對大家都是好事,而且政府加大收回土地的力度會直接影響到未來房價。
《財經時報》:最近,北京市土地部門突然加大土地供應量,即將推出可供交易的土地建筑面積多達500萬平方米,并在今年年底之前可能還會有新的土地入市,這是否與此前的所謂“地荒論”有矛盾?
潘石屹:我曾對土地供應量和市場上房子需求量的關系發表過一些看法,后來這些言論被個別媒體演繹成“地荒論”,我也成了“地荒論”的始作俑者。但其實從前兩年政府公開出讓土地的情況來看,市場上土地的確是短缺的,尤其是北京四環之內的土地,前年只占公開出讓土地面積的7.8%,而北京的四環內又是北京比較成熟的城區,房子的需求量很大,形成了四環內土地供應不足的局面。
這個月北京推出大量土地,而四環之內的土地供應量也不少,其中化工廠、北汽摩就有接近150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居住用地。在這500多萬平方米的土地供應中,從品種上分析,絕大部分是居住用地,商業用地很少,至今我只看到一塊;而在居住用地中,又有一部分是限價商品房用地和中低檔房用地。
近年土地對房價影響不大
《財經時報》:這樣的供地計劃會對今后北京的房價產生什么樣的影響?房價會像老百姓預期的那樣下降嗎?
潘石屹:當土地供應不足時,或者土地供應的預期不足時,市場上的房價就會上漲,這是市場經濟中最基本的價值規律。這些土地的供應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今后的房價,這是調控市場最根本的方法,這些方法比提高銀行貸款利息,提高首付款要更有效。
但這些用地要變成可以銷售、可以居住的房子,還需要幾年的時間。以北京過去的開發經驗來看,“招、拍、掛”之后的土地要等一到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夠在市場上推出可銷售的期房,要建成可以居住的房子就需要更長的時間。而現在北京又處在舉辦奧運會的前期,我想可能還會出臺一些限制政策,如臨近奧運會期間遣散民工;奧運會之前可能會停止審批一些奧運期間要開工的項目等等,這些都會進一步推遲今年下半年新上市的土地轉化成可銷售房子的速度。所以從供應量上來說,今年下半年推出的這些土地的供應量對今明兩年北京的房價影響不會很大,因為這些土地要形成房子的供應基本上都是2008年以后的事情了。
但今年北京這樣大量地推出土地,對市場未來的預期還是有很大影響的,因為那些還沒有買到房子的人心中就不會過于發慌了。尤其是推出限價商品房,不只是這些限價商品房的土地供應會對市場產生直接的影響,分布在限價商品房周圍的其他商品房也會因限價商品房的出現而把價格拉低。(作者:海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