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沒錢買鉛筆被罰站門外】
上小學的時候,潘石屹因為沒有鉛筆,被老師驅趕罰站在教室門外。潘石屹并不是忘記帶了,而是家里無錢買米下鍋,哪還有錢買鉛筆。學校的熱心老師潘林玉借給了他老媽1毛錢,在村上的供銷社買了三支鉛筆,又借了供銷社的削鉛筆刀,削好了一支,這才讓潘石屹重回到教室,老媽含淚吩咐說:“兒子,你有了這么多的鉛筆,今后要好好學習。”
潘石屹發(fā)跡后,在北京住著500多平的大宅,為了還那欠下10幾年的1毛錢人情債務,把不惑之年的潘林玉老師帶到北京家中,陪吃、陪喝、陪玩、陪講了許多天。
【第二次:饑餓得發(fā)誓要當一名廚師】
潘石屹上初中時,全國上下糧食緊缺,學校微量的伙食供應跟不上潘石屹速長身體的需要,肚子幾乎是天天鬧著饑荒,餓得前肚皮貼著后肚皮,肚子里不時的發(fā)出汩汩的饑餓聲,潘石屹每每路過學校的食堂門口時,飯香撲鼻,肚子饑餓難當,就覺得里面的廚師是全世界最好的職業(yè),天天待在廚房里,好賴能吃飽,發(fā)誓長大后一定要當廚師。
整個中學,潘石屹的夢里不斷重復著饑餓難熬的情景。直到現(xiàn)在,潘石屹還會在夢中重現(xiàn)中學時凄慘的饑餓,在破廟式的學校里,突然撿到了幾張菜票,迫不及待的跑到食堂買饅頭大啃。起床后,枕頭是濕轆轆的,因為在夢中流著口水。
【第三次:沒有路費回家過年】
1990年春節(jié)前夕,潘石屹在海口,海島上很凄涼,內地人都回大陸了。大年三十到了,兜里所剩無幾銀兩已經(jīng)湊不足回家過年的路費。潘石屹和同事祝軍在一個大排擋一邊吃著河粉,一邊盤算著這年怎么過。祝軍建議說,干脆兩個人扒火車,不花一分錢,看能不能各自回到天水和南京的老家。潘石屹拒絕了,是因為北方的天氣太冷,沒把握的事搞不好,可能會凍死在貨車廂里。之后,祝軍騎著單車去看她170公里外的女朋友把潘石屹甩下,潘石屹一個人想方設法的要看到中央臺的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看到一半被驅了出來,過了一個最孤獨的春節(jié)。
隨后的幾年中,潘石屹常常想起與祝軍在海島上共同度過那困難的歲月,也想正是因為有一批像祝軍這樣的朋友,精神上才感到很充實。又過了幾年,突然,有一天接到祝軍的電話,說要來看潘石屹,兩人見面的高興勁兒真是難以言表,并得知祝軍改做了IT。
三次的貧窮、饑餓、身無分文給潘石屹造成了極度的記憶,對其觸動一定是刻骨銘心的。正因為潘石屹有了這些令人末齒難忘的經(jīng)歷后,才有了改變平窮的動力,試想,如果潘石屹從小就很富裕或嬌身慣養(yǎng),那么,也許就不存在潘石屹今天的輝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