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劉秋鈺 董潔 曹寧)近年來,麥積區堅持黨建引領,通過政策扶持、資金支持、指導服務等途徑,大力培育發展家庭農場,“小農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家庭農場”作為振興農村業態的一種新型業態模式,是以家庭為主體,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與傳統的家庭農業相比,家庭農場土地相對集中、利用率高,具有“小而精”“靈活經營”等特性,麥積區社棠鎮柏林村立足實際,通過“家庭農場”示范帶動,為鄉村振興、助農增收帶來了一股有生力量。
每年七月都是葡萄即將成熟的時節,在麥積區社棠鎮柏林村的中山流域萬畝葡萄基地,大棚里的一架架蔓藤上,晶瑩剔透的葡萄掛滿了枝頭,巨峰葡萄紫如寶石、陽光玫瑰綠如翡翠,在陽光照耀下,散發出醉人的香氣……而葡萄藤下,成群的大鵝正悠閑地“散著步”,旁邊的魚塘里魚兒在水里歡暢地游著,還不時吐出一個小團的泡泡,鄉村豐收的畫面便躍然眼前。
為保證即將豐收的葡萄個大飽滿、色澤鮮艷、口感香甜,農戶們正在緊鑼密鼓地給葡萄套袋。“我總共種了三、四畝葡萄,現在主要是套袋子,再有二十幾天左右葡萄上市就可以賣了。” 農戶周鳳蘭說。
“樹上的果子一年比一年結得好,大鵝散養在果樹下,青草、昆蟲就成了它們的飼料,大鵝的糞便又成了果樹成長的有機肥,形成了果樹下的生態循環。成熟的大鵝每天都會下蛋,我每天早上一睜眼就是先撿鵝蛋、喂魚、觀察西瓜的長勢......”說話間,麥積區凱利興家庭農場負責人彭凱亮正提著籃子彎腰在果園里來來回回撿鵝蛋,一個個飽滿圓潤的大鵝蛋在他手中顯得沉甸甸的。“現在正在給葡萄套袋著呢,我還在地里套種了些西瓜,養了200多只鵝苗和四、五百條魚,每天忙忙碌碌地很開心。”彭凱亮說,利用土地樹下空間發展養殖業和套種農業,多管齊下,他真正實現了’一地多收’,土地高效利用。
近年來,柏林村立足資源稟賦,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群眾為主體、以農場為單元的“家庭農場”發展新路子,通過采用‘家庭農場+農業企業’‘家庭農場+農戶’等發展模式,促進了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還能帶動周邊群眾就近就業,實現共同富裕。
“在村辦合作社的引領下,我們村民今年新辦了3家‘家庭農場’,目前總共就有9家,主要是以種植陽光玫瑰葡萄、巨峰葡萄和一些林下經濟,我們林下經濟有養殖大鵝和魚苗,還種西瓜和蔬菜。一家的葡萄收益大概一年在30萬左右,養鵝的收入有8000元左右,養魚有5000元左右,算上蔬菜這些套種下來一年能也能賣個1萬多塊錢,家庭農場的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 麥積區社棠鎮柏林村黨支部書記潘金喜喜悅地說道。【編輯 劉美莉】
(新聞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馬文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