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們,來村上繡荷包
□卜進善
![](/Files262/BeyondPic/2023-6/22/230621230615f3f4bbba1fdb3d.jpg)
五月的麥積區三陽川,果樹茁壯,油菜漸熟,麥苗抽穗,楊柳依依,遠山青翠。生機盎然中,王新村黨支部書記董秀紅又萌發了再為生活增添姹紫嫣紅的念頭。她想的是,組織村里在家婦女繼承傳統文化,繡制手工荷包。村民王秀林是繡荷包的能手。董秀紅找到她,兩人一拍即合。
組織留守婦女做荷包的事,得到渭南鎮黨委書記盧軍輝的支持!傳統的東西遺失太多啦,從做荷包開始,賡續文化基因,活躍村民生活,增加村民收入,何樂而不為!駐村工作隊全力配合。
![](/Files262/BeyondPic/2023-6/22/23062123063b35f8b38aa9d714.jpg)
姐妹們,來村上做荷包啦!
動員,號召,做手工荷包。
一些婦女不會做。王秀林說,我教。
一些人愁沒銷路。鎮上領導說,大家共同找銷路。書記當銷路先鋒。
一些婦女說,沒大的場地。村上干部立即騰出兩個辦公室。
原材料,你們把關,我們先墊付資金。駐村工作隊,還買來了置物架。
![](/Files262/BeyondPic/2023-6/22/230621230681cb6559643ef8f3.jpg)
有了喜色的綢緞、絲線、彩珠,還有雪白的棉花、撲鼻的香料。準備了剪刀、大小針,還有頂針兒。呵呵,年紀大的,別忘了拿老花鏡。
按底樣兒裁剪。不,網上看看那些流行樣,還有到市場再看看樣兒。選來選去,還是傳統的太平荷包、葫蘆荷包、粽子荷包喜人,當然,也要做做愛心荷包,做做柿柿如意荷包。卦臺山下,不是有柿柿如意園嘛。董秀紅暢想著,將來呀,我們還要做八卦荷包,傳承伏羲文化。
![](/Files262/BeyondPic/2023-6/22/2306212306f834d31d90828bc6.jpg)
分工協作。早出晚歸。
能剪裁的,拿了尺子,精心剪裁。其他人,點上紅蠟燭,輕輕燒烤去毛邊,再壓折、起皺、縫制、留口、裝填棉花、香料、再縫制、嵌花、串珠、上流蘇穗,再理理、聞聞、提著瞧瞧。
一個荷包做好了。呵,不錯!再加油!
人手不夠。珠子再要上檔次。再精工一些。周日,鎮領導相繼察看指導。
再動員在家的婦女。平時很少做手工的緱自蘭來了,從西安回來的趙引粉來了,劉小菊又在辦公室踏起了飛人牌縫紉機。曹菊葉戴著老花鏡來了。九零后的村文書,也要學做繡荷包。
![](/Files262/BeyondPic/2023-6/22/2306212306d6e389d21ae533e7.jpg)
一針一線,一折一花,仔細,到位。棉花裝鼓一些,飾品選適合一些,香料用多一些。
有次買來的香料,味道有點沖。不用,再買。村書記專門開車拉人去找老中醫,去配上好的香料。
愛心荷包鼓鼓的,生活的風帆一帆風順;愛心荷包的香味足足的,安神醒腦,殺菌祛蟲,關鍵是還香遠益清。
![](/Files262/BeyondPic/2023-6/22/2306212306aef9b03936b37680.jpg)
長相思兮長相憶,短相思兮無窮極嘛。荷包送給相愛的人,送給喜歡的人,送給小孩,送給親朋好友,送給生活。這綿綿的情,古樸、悠長,彌漫著千百年的文化味兒。
大地彌香。
七十歲的曹菊葉說,她小的時候,只看大人做荷包。以后啊,生活窘迫,自己也沒學做荷包。前些年,生活好了,可她的孫子也沒有荷包可戴。現在呀,我學做荷包,給孫子戴,給大家戴!她的眼睛透過還貼著度數標簽的老花鏡,喜悅紛飛。她說,平時在家,一天看手機,看得眼前都是黑疙瘩。現在,眼前一片明亮。
手握剪刀的竇孟芳哼起了曲兒,竇彩娥、張明芳唱起了《下河東》。緱自蘭的手更巧了。毛菊菊埋頭苦干。手慢的曹菊葉,一天也能做十多個荷包,而于惠芳的巧手如飛,最多的一天做了60個中號荷包。這可是按件計酬的手工活兒,可大家說,能聚在一起,說著,唱著,鬧著,笑著,比錢重要。
六月十四日,村書記驅車將第一批制作好的550個荷包送到客戶手里。
夏至節,菜籽已收割,麥子正黃。六月二十一日,2600個手工荷包全部完工。婦女們還拿了幾個喜歡的荷包回到了家。她們的身后,卦臺山上,祭祀中華人文始祖伏羲的場所,荷包輕揚,祈福納祥。
“輕汗微微透碧紈,明朝端午浴芳蘭。流香漲膩滿晴川。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掛綠云鬟。佳人相見一千年。”宋代的蘇軾如此感慨。現在的婦女,繡荷包,意蘊更加豐盈。
![](/Files262/BeyondPic/2023-6/22/2306212307736d03bb7d8afe06.jpg)
王新村的村書記說,喊姐妹們到村里做荷包,增加個人收入,增加村集體收入,重要的是團結活潑,有文明新風,也知道了優秀傳統文化就在身邊,就在自己身上。上下同心,拓展、延伸繡女手中的活,賡續文化基因,是我們要做的事。
賡續文化,香遠益清。
(卜進善,記者,駐村工作隊隊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單位:甘肅天水廣播電視臺。電話:13830826369 通訊地址: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藉河南路廣廈小區13號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