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宋倩倩 白梨 張丹 莫哲濤)進入深秋時節,麥積區五龍鎮小窯村傳統粉條制作就開始熱鬧起來了。近日,記者走進五龍鎮小窯村,被眼前傳統制作純手工粉條的場景所吸引,村民們呼朋喚友相互幫忙,將自家收獲的土豆制作成質量上乘的土豆粉,粉條口感勁道爽滑,深受當地人的喜愛。
小窯村屬于典型的渭北山區,得天獨厚的氣候和地形條件使得這里生長出的土豆產量高、個體大、淀粉含量也多,吃起來口感軟酥,在制作粉條方面有著先天優勢。“我們小窯村種植馬鈴薯一般在200畝左右,我們獨特的氣候條件、適宜的土質非常適合種植馬鈴薯,年產量可能到200噸左右。利用冬季閑余時節,家家戶戶就開始做粉條。我們村有8個純手工作坊點,去年我們村粉條產量在4萬斤左右。今年由于氣候干旱,馬鈴薯的產量有所下降,估計純手工粉條制作在3萬斤左右。”小窯村黨支部副書記裴小明告訴記者。
小窯村村民王知勤從十六歲開始就學習粉條的制作,到今天他已經做了60多年了,說起粉條的制作過程,他滔滔不絕,為保證當天制作的粉條能夠晾干,凌晨三點的小窯村就非常地熱鬧,打芡、和面子、掌瓢、打面、漏條、沸煮、撥鍋挽粉條、洗粉提粉、上桿定型、控水后送曬粉場掛桿晾曬,還要進行抖散、翻曬,曬好的粉條才能抽桿捆扎各自整理拿回,每天的“下粉”環節必須要在中午前完成。一早上的忙碌過后,大家便會趁熱將下粉時剩下的“粉頭子”,加上簡單的調味料,美美地吃上一頓。彼時的粉條還溫熱,一口下去酸酸辣辣,極具彈性,后味還帶有淡淡的土豆清香。
一碗粉過后,王知勤繼續跟記者說道:“最近10多年以來,一直是不走向街市賣,因為我們村子里的這個粉稍微有名,方圓三二十里的人都知道我們村里傳統手工加工制作粉條,最近這些年一直是網上訂購、電話預約,預約以后把這個粉條給人家綁成十斤,就這樣子一年下來也就出售了。”
為了將傳統手工粉條制作工藝傳承下去,小窯村建了一座純手工粉條加工廠,配備了冷凍、烘干等相應設備,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帶動發展,明年將正式投入使用,這也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一項舉措,不僅盤活了村集體閑置的資源,還能壯大發展村集體經濟,并傳承傳統制作手藝。
(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康翠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