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吳雪镕 王博雅 見習記者 董潔 實習記者 毛惠菲)本輪疫情發生以來,麥積區廣大青年暫別家的溫暖,選擇去更艱苦的疫情防控一線。在基層防疫一線的歷練中,綻放屬于他們的青春之花。
黨翠英:“天熱還是要少喝水!”
炎熱夏日該多喝水還是少喝水?如果詢問天水火車站的一線執勤人員,大多人往往會得到一個和常識截然相反的答案:天熱還是要少喝水!你可知道,在這個看似相悖的答案背后,藏著一個又一個令人心酸的故事。
![](/Files261/BeyondPic/2022-7/27/133033849842022508.png)
31度的高溫下,火車站出站口疫情防控卡點的黨翠英正在同所有一線負責信息登記的工作人員堅守崗位。他們身穿厚且不透氣的防護服,佩戴口罩和面屏,在紅色的大帳篷下費力地寫下每位旅客的基本信息。由于聲音嘈雜,他們不得不大聲與旅客溝通,同時快速為旅客提供幫助。平均一天接待旅客近1000次。防護服下的衣服早已經濕透,身后的水杯里卻是滿滿當當。當記者問及天氣這么熱,為什么不多喝些水時,黨翠英不好意思地笑了笑:“穿著防護服,上衛生間不方便,所以盡量不喝水。”
![](/Files261/BeyondPic/2022-7/27/133033849845027411.png)
天熱,工作環境愈發艱苦。可是24歲的黨翠英卻從不喊累,在一個月的值班期滿后,黨翠英不退反進,自動請纓扎根一線,一待就是半年。
黨翠英說:“作為疫情防控的青年力量,我主要負責信息登記這方面的工作,在這里的半年內我和我的同事們,一直堅守在防疫第一線。雖然很辛苦但是我們過得很充實。我相信再苦再累我們都會一直堅持下去。”
![](/Files261/BeyondPic/2022-7/27/133033849837989235.png)
梁艷:“下班后就是去醫院”
在麥積區橋南街道隴林社區,25歲的梁艷正埋頭打表,雖然工作不在防疫一線,可是壓力一點不少。打表、接打電話,一整天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旁邊的椅子上放著一個小毯子,那就是她臨時簡易的”床“。在上午工作結束后,梁艷要抓緊回家做飯送去醫院,梁艷的母親生病住院,父親由于從高風險區返麥正在隔離中,在關鍵時期,里里外外都靠梁艷一人操持。工作生活的壓力無法壓垮這個“95”后小姑娘,梁艷指著鼠標墊上的魯迅語錄“有一分熱,發一分光”說道:“我最喜歡這句話,是它鼓舞了我。”
![](/Files261/BeyondPic/2022-7/27/133033849832500095.png)
梁艷說:“作為一名社區工作者,和抗疫一線人員不同的是,我的日常工作是疫情相關表格上報,聯系居民與安排居家健康檢測相關事宜,對下發信息打電話,核實上報。作為一名‘95’后,我要在自己的崗位上利用自己的技術特長,為社區疫情防控工作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Files261/BeyondPic/2022-7/27/133033849847294730.png)
龐明睿:“沒人告訴我,我就是想來做點什么”
在麥積區橋南街道新苑社區,1999年出生的龐明睿正在電腦前忙碌著。龐明睿是參與新苑社區疫情防控工作的一名青年志愿者。在核酸檢測采樣工作中,龐明睿負責維持采樣隊伍秩序,以及為老人和小孩代領健康碼。只要有任務,不論什么時間,龐明睿會以最快的速度趕來。7月15日,龐明睿走進新苑社區的大門,當記者問及來當志愿者的初衷時,龐明睿說,“沒人告訴我這里需不需要志愿者,我就是想來做點什么。”
![](/Files261/BeyondPic/2022-7/27/133033849835235670.png)
龐明睿說:“我是齊齊哈爾大學的一名準大三學生,也是一名中共預備黨員。來社區報名做志愿者,原因有二,一是自己生于社會,感恩于社會,希望為社會獻出一份綿薄之力。二是希望自己可以慢慢領悟到何為共情,這也是對自己的要求,希望通過這種機會來讓自己多行動多思考。從小事做起,對自己嚴格要求。愿自己也可以真正做到‘請黨放心,強國有我’。最后,我想對所有防疫工作人員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編輯 劉美莉】
(新聞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