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記者 白梨 莫哲濤)初春復耕田、仲夏忙收秧、金秋碩果累、隆冬盛特產,麥積的四季景物靈動,產業興旺,人民生活安樂幸福!
春風起,萬物蘇
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一年好景看春耕。麥積的春天在人頭攢動的田間地頭和那百花爭艷的農家果園里。
三月春暖,杏花滿枝。三月的麥積區新陽鎮,藏著無盡的春天氣息。一縷縷陽光照在山坡上,一片雪白逐漸延伸,隨后更多的雪白展露出來,連綿不絕鋪滿了整個山頭。在這座歷史悠久的天水古鎮,綿延數里的杏花林如雪似霧,蔚為大觀,引得古今多少文人墨客吟詩詠嘆。新陽鎮人民對春天的認知,便從這開得漫山遍野的杏花開始。
一路馳騁,春色醉人,陽光明媚。麥積區中灘鎮設施大櫻桃示范園、甘泉鎮吳河村雪白的櫻桃花競相綻放,一團團、一簇簇的櫻桃花掛滿枝頭,雪白的花瓣在翠綠的樹葉映襯下顯得格外嬌嫩妖嬈,花香氤氳。
進入四月,春意漸濃,隨著氣溫不斷攀升,蘋果花競相開放。走進麥積區伯陽鎮曹石村及麥積鎮北灣村果園,一片片粉白色的蘋果花擠滿枝頭,正迎著春風搖曳。果農們對果樹進行春季管護的同時,忙著穿梭在蘋果花間疏下多余的小花,為將來能得到更好的果實而忙碌著。
烈日炎,果蔬香
夏日到,樹葉嫩綠,艷陽高照,麥積區大櫻桃迎來豐收。此時,在麥積區甘泉鎮、新陽鎮、渭南鎮、馬跑泉鎮、花牛鎮等各鎮可見成熟的櫻桃一簇簇一團團綴滿枝頭,圓潤飽滿,色澤誘人,像圓圓的“小燈籠”似的,果農們正拎著小桶在樹與樹之間來回穿梭,辛勤忙碌地采摘櫻桃,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驕陽盛夏,杏黃桃紅。麥積區新陽鎮家家戶戶都忙著采摘大金杏,新陽鎮杏子因其果粒大,黃中透紅,水分飽滿,口感酸甜,聞名麥積。另一邊,麥積區伯陽鎮桃園里的桃子也偷偷紅了臉。走進桃園,空氣里處處彌漫著甜甜的桃子的香氣,一顆顆泛著紅暈的粉嫩鮮桃在綠葉的掩映下掛滿枝頭,甚是可愛,惹人垂涎。正在采摘的果農掩不住豐收的喜悅,笑容滿面。
盛開在菌棒上的黑木耳是夏季的專屬“花朵”。在麥積區利橋鎮秦嶺村口占地150畝的利橋鎮木耳種植扶貧產業園里,笑聲朗朗。幾十名務工的當地村民,或蹲或坐,手指翻飛,正在進行木耳采收,35萬只菌棒上,朵朵木耳也像一只只張開的耳朵,仿佛在諦聽著豐收的喜訊。近年來,利橋鎮依托自然資源,搶抓機遇,大力發展富民產業,豐富了居民的“菜籃子”,鼓起了農民的“錢袋子”。
七月的空氣夾雜著花椒的微麻氣味。驅車行駛在元龍鎮、琥珀鎮、新陽鎮、五龍鎮等花椒產區的山川田野,紅彤彤的花椒掛滿枝頭,戴著草帽提著籃子的椒農,有說有笑穿行在椒園里采摘花椒,繪出一幅美麗的花椒豐收畫卷。
走進花椒之鄉元龍鎮,處處彌漫著花椒的香味,沿盤山公路爬上山梁,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花椒樹,椒農們都忙著采收,鮮紅的花椒映紅了整個山梁。花椒產業的蓬勃發展,實實在在的讓元龍鎮群眾過上了紅紅火火的好日子。
金秋到,瓜果盛
金秋時節,瓜果飄香。又是一年蘋果采摘期,行走在麥積區南山15萬畝花牛蘋果產業基地,紅彤彤的大蘋果掛滿枝頭,處處飄散著誘人的果香,沁人心脾,田間路邊隨處可見剛剛采摘下來的蘋果。近年來,麥積區依托良好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突出的區位優勢,堅持把做大做強以“花牛”蘋果為代表的果品產業作為加快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來抓,建成了輻射大西北的長城果汁10萬噸果蔬汁灌裝生產線項目,基本形成了“產、貯、運、銷、加”為一體的花牛果品產業體系。全區蘋果產業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花牛蘋果已成為全區人民的“致富果”“幸福果”。
“露濃壓架葡萄熟,日嫩登場罷亞香。”對于水土豐饒、光照條件適宜的麥積區社棠鎮柏林村來說,中秋節前后,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豐收季節,遠近聞名的“下曲葡萄”就生長于此,傳統“巨峰”葡萄與新品種“陽光玫瑰”雙姝競艷。經過多年發展,下曲、郭坪、東家山等村集中連片形成了山地鮮食葡萄基地——社棠鎮中山流域萬畝葡萄基地。
蜂蜜的喜獲豐收是來自大自然的饋贈。麥積區黨川鎮巧借“東風”,讓小蜜蜂“釀成”大產業。麥積區黨川鎮石咀村位于小隴山林腹之地,植被茂盛,蜜源植物豐富,分布集中,給養蜂生產造就了良好的自然環境,而且,村上養蜂歷史悠久,蜜源品質高,尤其是中蜂養殖源遠流長,群眾養蜂基礎好,適宜發展養蜂產業。近年來,石咀村村委會通過技術培訓和拓寬銷售渠道雙管齊下為蜂蜜產業發展鑄牢屏障,鼓足了群眾錢袋子。
地處麥積區新陽鎮的溫緱村大都是山地、丘陵,種植山地核桃區位優勢顯著,產出的核桃具有無污染、果大、殼薄、味香、含油量高的特點。為此,近年來麥積區新陽鎮立足核桃種植優勢,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延伸核桃產業鏈條,提升其附加值,新建富民榨油車間,將核桃變成核桃油,使圓圓的小核桃滾出了大大的致富路。
初冬降,特產豐
每年一到入冬,就是一年一度制作傳統手工掛面的最佳時節,麥積區石佛鎮黃莊村家家戶戶進入了最為忙碌的加工期。在進出村的主干道兩側的農家院子內外,架子上掛滿了金燦燦、黃澄澄的手工掛面。冬日的暖陽灑在細如金絲的掛面上,如一道道金黃的綢緞在兩米多高的面架上隨風飄動。此時的五龍鎮小窯村傳統粉條制作也開始熱鬧起來了。村民們在冬季里選擇一個較為晴朗的日子,十余人組成生產線,相互幫忙,將自家收獲的土豆變成質量上乘的土豆粉,粉條口感勁道爽滑,深受大家的喜愛。這細細如絲的“手工掛面”“手工粉條”抻出了農人們的致富路。【編輯 曹寧】
(新聞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李俊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