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區融媒體中心訊 石佛鎮地處麥積區西北部,針對全鎮山區村多、川區村少,產業優勢不明顯的現狀,石佛鎮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引領作用,解放思想、敢闖敢試、大膽創新,因地制宜,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元化發展,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奠定了堅實基礎。
黨建引領,讓集體經濟“強”起來
2022年以來,石佛鎮黨委緊緊圍繞“黨建引領”這條主線,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成立石佛鎮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領導小組,全面落實黨委成員、科級領導干部包抓聯系制度和“一月一調度一推進,一季度一觀摩一總結”的工作制度,定期分析研判推進工作落實,及時破解村級集體經濟的發展難題。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組織優勢,以發展特色農業和項目建設為抓手,大力發展村集體經濟,因地制宜打好集體經濟發展“組合拳”,切實把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實現產業發展、集體增收、群眾致富。鎮黨委通過考核評比,先后調整優化村黨組織帶頭人3名,將全鎮村黨組織負責人依法推選為村級集體經濟負責人,每周進行業務培訓、持續開展崗位練兵、著力打造了一支發展引領意識強、帶頭創業能力強、群眾認可度高的村黨組織隊伍。2022年第一季度,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達121.23萬元,5萬元以上的9個。
搬新騰舊,讓有限的土地資源“活”起來
異地搬遷后的馬家山新村缺少群眾就近耕種的基地,如何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和群眾穩定增收上,成為了擺在當前的一道難題。針對這一問題,鎮村兩級黨組織科學謀劃,整理河灘地,把有限的集體土地資源整合起來,爭取中央“三部委”扶持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150萬元,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村黨支部領辦的新宏泰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與區扶貧公司合作發展,利用馬家山村新村整理的集體土地,打造了一處易地搬遷后續產業發展基地,建成食用菌基地1個大棚11座、陽光玫瑰葡萄園12畝、高端花卉苗木65畝。通過土地資金入股,帶動馬家山、咀王、陶小3村每年穩定獲取收益4萬元,根據項目盈利情況進行二次分紅。同時,項目吸收70余人就近務工,人均月收入2000余元,實現了搬遷農戶“安居”更“樂業”。
整荒還田,讓“荒田”變成“菊田”
針對部分山區村勞動力流失嚴重、缺乏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但有較為豐富的土地資源這一現狀,石佛鎮取長補短,結合當前撂荒地復墾整治工作,復墾黃新、劉莊等12村撂荒地300畝,積極借鑒外地種植藥用七月菊的成功經驗,在復墾的300畝地上種植“七月菊”,預計今年總產值達100余萬元,12村集體經濟收益平均每村增加4萬元左右。今后,石佛鎮將根據發展規劃,利用2-3年時間,進一步擴大撂荒地整治規模,將七月菊種植面積擴大到800畝,打造一處集農業觀光旅游、新產業試驗示范、美麗鄉村示范帶建設為一體的新型特色產業基地。另外,三陽村計劃牽頭成立聯合社,新建菊花鮮花烘干加工設備、包裝、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條。
盤活資源,讓“沉睡”的資產煥發“活力”
針對公路沿線、集貿市場,涉及土地流轉的石佛、楊莊等9個基礎條件較好的村,結合陸港城建設征地工作,采取“借地生財”的方式,以出租、入股、轉包、合作等方式,盤活利用閑置的土地、房屋,持續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石佛村利用主鎮區的區位優勢,爭取中央三部委扶持資金50萬元建設生態停車場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針對石崖、樊家灣等交通便利、有一定文化旅游資源的4村,采取抱團發展的模式,依托“導流山”等旅游資源,培育鄉村旅游產業,建設集文化旅游、休閑養老、農家垂釣、蔬菜采摘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以旅游產業發展促進集體經濟提質增效。
2022年,石佛鎮全鎮34個行政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預計全部超過到3萬元,年收入5萬元以上的達到村28個,占比82.35%。
(來源:麥積區融媒體中心 轉載: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