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心聚力學黨史 務實篤行開新局
麥積區(qū)利橋鎮(zhèn)吳河村黨史學習教育出新出彩見實效
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麥積區(qū)利橋鎮(zhèn)吳河村緊扣“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目標要求,立足工作實際,創(chuàng)新活動載體,拓寬學習形式,豐富教育內涵,從群眾關心的細微處著眼,從群眾關注的細節(jié)處入手,全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解難題,確保了黨史學習教育走深走實接地氣、出新出彩見實效。
創(chuàng)新學習形式 確保學習效果
吳河村立足村情實際,創(chuàng)新學習方式,采取“三員”隊伍幫學,力求學習教育扎實深入開展。一是對讀寫能力差的黨員,成立輔導員隊伍幫學。通過深入調查摸底,將黨員干部劃分為“有讀寫能力的黨員”、“讀寫能力差的黨員”兩類,在駐村幫扶工作隊、村干部的指導下,由年輕黨員和共青團員組成輔導員隊伍,實行“一幫一”、“一幫幾”的學習輔導模式;二是對外出流動黨員,建立聯(lián)絡員隊伍幫學。全村組建聯(lián)絡員隊伍3個,對外出的10名流動黨員進行聯(lián)絡,對流動黨員采取電話指導學、資料郵寄學,確保學習教育不漏一人;三是對行動不便老黨員,成立宣講員隊伍幫學。確定1—2名村干部或讀寫能力強的黨、團員為學習教育宣講員,根據(jù)黨員居住地就近原則,對本村文化水平低、行動不便、體弱多病的黨員開展入戶宣講幫學,并結合開展“團員與黨員結對子助學”、“3+1”愛心服務隊伍等活動,組建結對幫學隊伍16對,學好必讀篇目,達到真讀、真聽、真學、真懂的學習效果。充分發(fā)揮老黨員“活教材”的作用,成立村黨史學習教育宣講小組,組織老黨員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在全村進行宣講,目前已開展宣講10余場次。
運用紅色資源 傳承紅色基因
革命隊伍曾在吳河村留下了許多紅色印記,1932年4月3日,“兩當兵變”起義部隊經兩當縣太陽鄉(xiāng)進入?yún)呛哟搴蟊鄙稀?935年8月4日,紅25軍向陜北進軍途中經吳河村,并在村中休整一夜后,次日在利橋村全殲縣保安隊,解放利橋古城,并繼續(xù)向西疾進。吳河村依托當?shù)靥赜械募t色資源優(yōu)勢,先后打造建成了紅色印記館、鄉(xiāng)村記憶館等紅色革命教育基地,繪制了300多平米反映紅25軍途經吳河村駐扎休整時,軍民魚水一家親的宣傳畫幅,通過整理搜集實物、資料等全面展示了紅25軍在利橋鎮(zhèn)發(fā)生的歷史事跡和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譜寫的可歌可泣的戰(zhàn)斗故事,真正做到讓紅色文化資源進展覽館和上文化墻。吳河村紅色印記館和鄉(xiāng)村記憶館已成為弘揚革命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自開館以來接待各類參觀團體達50多個、接受革命教育黨員干部超1000余人(次)。4月29日,以詩朗誦、舞蹈、篝火晚會等形式,舉辦了“誦唱紅色經典 弘揚長征精神”系列主題活動,使黨員干部群眾在參與中,切實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堅定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思想自覺和情感認同,在全村乃至全鎮(zhèn)范圍內營造了慶祝建黨100周年、謳歌禮贊偉大祖國的濃厚氛圍。
聚焦群眾所需 解決群眾所盼
吳河村始終堅持把“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貫穿學習教育全過程,依托全村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美、特色產業(yè)資源豐富等優(yōu)勢和大力發(fā)展鄉(xiāng)村旅游、中藥材種植、樹種育苗、中蜂養(yǎng)殖等產業(yè)定位,確定“我為群眾辦實事”事項清單18項,并通過“三個著力”有效解決群眾生產生活方面的“急難愁盼”問題。一是著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年內實施硬化拓寬改造道路7.8公里,興建高架橋2座,修筑河堤1.5公里,改造農廁20戶,安裝太陽能路燈40盞,新建垃圾收集點4個,有效改善村內人居環(huán)境。二著力壯大富民產業(yè)。計劃年內新建中藥材產業(yè)園1個,擴種面積100畝,新發(fā)展中蜂養(yǎng)殖50戶,打造村級電商服務站,提升改造農家樂和民宿品質,興建6公里長征旅游徒步路線,不斷鞏固產業(yè)致富成果。三是著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計劃年內對現(xiàn)有文化廣場進行提升改造,對村內古建筑擴建,新增文化廣場景觀1處,設立紅色雕塑2處,擴建黨群綜合服務中心和村民文化活動室,不斷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截止目前,已完成吳河村主街道外立面提升改造1570平方米,完成紅色雕塑2處,繪制紅軍墻300余平方米,建成村口紅軍街牌坊1個。完成長征題材的浮雕1處,面積40平方米。景觀綠化面積1500平方米,建成農副產品展銷館1處,面積約100平方米。
(天水在線編輯:李俊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