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之年,也是“十三五”收官之年,五年來,麥積區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脫貧攻堅成果顯著、環境更加優美、民生保障更加有力。這是奮斗的五年,也是輝煌的五年,麥積融媒各矩陣平臺開設“巡禮‘十三五’專欄,集中展示麥積區經濟社會、脫貧攻堅、人本民生、生態文明、黨的建設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敬請關注。
【巡禮“十三五”】之: 產業扶貧 鋪就群眾脫貧致富路
剛剛過去的一年,麥積區脫貧攻堅工作取得決定性成效,651戶2137人全部脫貧,11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退出,全區貧困發生率下降為0,實現了“不落一村、不落一戶、不落一人”脫貧攻堅目標。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根本之策,近年來,麥積區各村鎮結合自身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蘋果、花椒、核桃、蜂蜜等特色產業,助力群眾脫貧增收。
科學合理謀劃脫貧產業
渭南鎮西湖灣村地處我區西部山區,屬于典型的山區貧困村。交通不便,加之村民思想觀念滯后,想要發展產業的意識不強,沒有形成規模化和產業化的種植和養殖產業。
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后,村“兩委”班子和駐村工作隊對全村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摸底調查,明確了全村致貧的主要癥結所在,隨后開始謀劃產業發展,發現西湖灣村的地勢地貌、氣候條件適合種植高品質、無公害、有機的大櫻桃和無刺花椒、大紅袍花椒。
通過鎮政府的扶持和村“兩委”班子的幫助,鳳棋源合作社負責人楊天民在西湖灣村流轉土地200余畝,于2018年底掛牌成立了鳳棲源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為村上閑散勞動力提供了務工的機會。
“現在用工高峰期用工達到60多人,其中有30多人是貧困戶,吸納了貧困戶就業。”楊天民這樣說。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樣子”,為了讓群眾脫貧致富,西湖灣村大力扶持富民產業發展。西湖灣烏雞生態養殖基地是村里引進的另外一項養殖產業,基地養殖的烏雞主要以林下散養為主,由于營養價值高,很受市場歡迎。
目前西湖灣村已經建成花椒園542畝、蘋果園50畝、核桃園100畝、櫻桃園100畝,成立了肉牛和烏雞生態養殖兩個養殖基地,形成了果樹種植+勞務輸轉的主導產業。在產業發展帶動下,西湖灣村50戶貧困群眾實現增收,戶均增收約四千元。 2019年底,西湖灣村已實現整村脫貧退出。
以合作社為依托,促進可持續發展
麥積區利橋鎮蔚民村地處小隴山林區腹地,蜜源植物種類多、花期長、面積大,養蜂條件得天獨厚。但長期以來由于不懂技術,蜂群經常集體“出走”,養蜂這件事并未受到村民的重視。“他們以前主要以原始的方式去養殖,蜜的產量、品質不是很高”,利橋鎮蔚民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丁文俊說。
2018年,蔚民村駐村幫扶工作隊協同村兩委班子經過入戶、走訪、調研,將中蜂養殖確定為蔚民村的主導產業,計劃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來引導實現全村的產業發展。但是,美好的預期剛開始就遇到了無資金、無場地、無技術的重重困難,合作社只吸納了四名成員,最終創辦了蔚民村興盛養蜂合作社。
“產業定好了,合作社也成立了,不能讓剛燃起來的爐火就這樣滅下去!”面對當時的尷尬局面,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依托精準扶貧政策,積極爭取項目資金,聯系了養蜂專家開展培訓。難題一一被化解,合作社也逐漸走上了正軌。
利橋鎮蔚民興盛土蜂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宋海林說:“我們建了一個400多平方的基地,配套了灌裝機,所有的辦公設備,現在都很齊全。”
養蜂戶王畢宏在2018年時還是貧困戶,靠種植藥材收入微薄。得知加入合作社沒有門檻,還有政策支持,他決定加入試試。
現在,王畢宏一家已順利實現脫貧,經過2年的發展,他現已有蜜蜂100多箱,年產蜂蜜700余斤,成為了村里的養蜂大戶。
實實在在的收益搭配不時發放的福利,加入合作社的農戶越來越多。 2019年底,蔚民村一半的農戶加入了合作社,農戶獲得分紅300元,土蜂蜜真正實現了促增收。同時,通過合作社的帶動和技能培訓,蔚民村群眾將傳統的“棒棒槽”模式更新為如今的“方槽”模式,蜂蜜產量得到了大幅提高。
利橋鎮蔚民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丁文俊說:“通過合作社帶動以及產業的發展,農戶的收入由原來人均2000元左右發展到5000元以上,合作社的收入由原來的兩萬元左右發展到三萬元以上,2019年底52戶全部脫貧,整村退出。”
以技術為支撐 推進產業規模化發展
果品產業一直以來是左堯村的主導產業,很多村民也因此成了果品大戶,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但受制于果品保鮮時間短,市場風險大等因素的影響,果農們總是一邊種植一邊心里打著鼓。
渭南鎮左堯村果品大戶劉順恩說:“我種了12畝蘋果,要是沒有冷庫,我們的蘋果賣出去就是幾毛錢,還沒有人要。”
去年,左堯村利用中車集團82萬元幫扶資金,建設了一座容量為200噸的保鮮庫和一座面積300平米的雨棚,用于增加果品貯藏時間,提高抗風險能力,為果農解決了后顧之憂。
存貯的問題解決了,可要想果品質量好,賣上好價錢,還要從果樹管理上下功夫。去年村上通過組織57名貧困戶參加技能培訓、動員貧困戶購買農業保險、摸排上報12戶“五小”產業落實相關補助政策等措施,全面做大做強全村產業發展規模,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鞏固拓展脫貧成果。
引進優良品種 助推產業提質增效
社棠鎮下曲村以葡萄種植聞名,隨著多年發展,下曲村種植的主要葡萄品種巨峰在雨季容易裂果的缺點越來越明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在下曲村建立了試驗示范基地,旨在通過篩選優化葡萄品種結構,促進果農增收。
我區屬大陸半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是全省唯一不進行埋土越冬防寒的葡萄栽培區。早在2008年“下曲葡萄”就獲得了“中華名果”和“中國知名品牌”榮譽稱號,在全國享有知名度和影響力。“下曲葡萄”以巨峰為主,因其色澤鮮艷、皮薄肉多、香甜爽口而深受消費者的喜愛,甚至曾一度銷往國外市場。近年來,由于降水量偏多導致巨峰葡萄極易裂果,葡萄質量和品質下降,嚴重影響了果農發展生產的積極性和致富增收的信心。
2010年國家葡萄產業技術體系蘭州綜合試驗站在下曲村建立試驗示范基地,主要針對巨峰葡萄坐果率低、大小粒嚴重、優質果率較低等問題,通過花果標準化管理、省力簡化高光效整形修剪、肥水高效利用、病蟲害綠色防控等綜合技術試驗示范。
據了解,試驗基地針對性的引進了20個葡萄新品種,已篩選出早熟品種——夏黑,中晚熟品種——陽光玫瑰,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將成為優化我區葡萄品種結構、促進果農增收的新引擎。
2020年全區新發展以花椒、蘋果、大櫻桃、葡萄為主的果品基地6128畝,以花牛蘋果為主的果品產業已成為加快全區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高質量發展畜牧產業,按照全產業鏈發展的要求,積極扶持生豬、蛋肉雞產業發展,通過政策扶持和全產業鏈推動,全區畜禽飼養量達到345.8萬頭(只、匹),畜牧業總產值達到12.19億元。依托基地發展蔬菜產業,大力推廣蔬菜名優品種,建成規模化設施蔬菜基地32處,新建設施蔬菜(食用菌)基地2處、育苗基地1處,全區蔬菜種植面積穩定在12萬畝。
麥積區始終堅持把產業發展作為貧困群眾穩定增收的長久之計和治本之策,圍繞培育壯大特色產業,完善扶貧產業體系,在搭平臺、建冷鏈、買保險、找市場上下功夫,統籌區域布局和資源整合,推動產業發展規范化、專業化、市場化,實現土地效益最大化,帶動群眾穩定增收致富,助推了脫貧攻堅進程。
![](/Files260/BeyondPic/2021-1/18/173639fe66lw7q5mk3tfl9.jpg)
(天水在線編輯:陶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