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眾最需要處
——記麥積區石佛鎮康莊村第一書記周海春
張掖日報記者 錢 斌
想要離群眾最近,就要始終在群眾之中。2020年9月14日上午含著露水味道的空氣中,在天水市麥積區石佛鎮淺山區的康莊村,石佛鎮綜合行政執法隊副隊長、康莊村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周海春與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村兩委班子成員早早就走在了村里的田間地頭。
“村里的環境衛生問題要抓緊整治,連續暴雨造成的群眾生產生活隱患要及時排查處理……”中午時分,結束村內環境衛生巡查工作后,在村委會辦公室,周海春與大家認真討論起近期工作的具體計劃。四年間,周海春走遍了這里的每一片土地,也親身經歷著村里發生的巨大變化。從“外來客”到自己人,周海春用自己對工作的熱忱和對群眾的關心贏得了全村干部群眾的信任,也讓脫貧工作扎住了根,開起了花。
只有一個任務
2013年,全村共有249戶1004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10戶527人,貧困發生率52.5%。2017年,剩余貧困人口20戶100人,貧困發生率9.96%。自2017年被單位選派至康莊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開展幫扶工作以來,如何把這一組組貧困數據“清零”就成為周海春心中的頭等大事。
“幫助群眾脫貧,要靠自己走出去,去真正了解群眾實際困難,才能達到效果,開對藥方。”周海春說。上任伊始,他就及時調整思路,針對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致貧的不同原因,通過多次走訪入戶,與困難群眾拉家常,講政策,從群眾所需所急入手,為貧困戶脫貧想對策,謀出路,解難題,最終提振了他們脫貧的決心和信心,實現了貧困戶全面脫貧。
因病、因學、因殘致貧,原因有了,那么解決問題就是要靠幫扶工作隊來解決群眾發展難題。提起近年來家中條件的改善。康莊村村民康西恩心里充滿了感激。“周書記心里始終裝著我們,家里人住院、孩子上學、提高收入的事情,他都第一時間給我們想辦法,讓我們生活減輕了負擔,增收也有了路子。”康西恩說。自己2013年、2017年因脾臟破裂和骨裂先后住院治療,加之3名子女正在學校就讀,貧困戶康西恩感到了生活的極大壓力。在入戶過程中,周海春了解他家中的實際情況后,及時向民政部門上報申請臨時救助,并與該村幫扶單位麥積區紀委銜接,為康西恩本人爭取資助金3000元,極大減輕康西恩一家的負擔。面對康西恩手術后,家中勞動力缺乏,種植收入單一的現狀,周海春又與村兩委討論商議,將安排他為村內衛生保潔員,為家中帶來了一筆穩定的收入。
“在黨的好政策和周書記的幫助下,我身體恢復好了,還有了保潔員的穩定工作,我們一家現在也早已脫了貧。”周西恩說道。貧困戶致貧原因有不同,解決貧困戶困難的辦法卻只有一個,那就是實實在在做事,真正把困難群眾的事放在心上。“從張掖到天水開展扶貧工作,周書記不但在生活上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在工作中,他還言傳身教,讓我們真正去走進群眾,了解群眾,為我們及時掌握工作方法,有效開展脫貧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張掖市委辦干部、康莊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李林宇說。
幾年間,周海春始終堅持勤走,勤聽,將村內貧困戶的困難放在心中,擺在桌上,想盡一切辦法幫助群眾,最終達到了全村貧困數據“清零”的目標。
抓好兩件事情
第一書記壓力大,擔子重。抓班子、帶隊伍;固基礎,強產業,每件事都是大事,每件事都不能放松。一個強有力的村兩委班子是全村發展脫貧的最好“助力器”。周海春在嚴格幫扶工作隊各項管理制度的基礎上,通過與村兩委先后制定完善各項工作考核制度,最大程度發揮黨員帶頭模范和村干部示范引領作用;將村內重大決議放在陽光下進行,極大調動了村兩委干事創業的能力。“幾年里,周書記為我們樹立了很好的帶頭作用,也為我們村委會開展好工作提出很好的建議,在他的帶領下,我們村干部的干勁也更足了。”康莊村村委會主任康桂平說。
在村兩委班子及駐村幫扶工作隊擰成一股繩的提前下,全村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全村現已建成面積384平方米村委會陣地1處;村內巷道安裝太陽能路燈60盞,種植樹木780棵、花帶1000平方米;并全面實施完成村內排污渠建設和水網改造工程,全面提升了農村生活品質和可持續發展空間。
同時,針對村內產業發展較為單一的現狀。周海春與村兩委認真研究,在現有養殖業的基礎上,積極探索培育養殖業發展,以養殖業專業戶為示范引領,加強技術學習培訓和良種引進,擴大養殖業儲欄量和規模,增加養殖業農戶收入。
2019年,全村生豬存欄量達300頭,出欄170頭;肉牛存欄量18頭,出欄10頭。
“我”的三種身份
1999年至2009年,麥積區伯陽初中任教;2009年至2017年,麥積區紀委干部;2017年至今,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在周海春平凡的履歷上,完整展現著他身份的變換,但不變的是立足崗位,做好每一份工作的信念。
三種身份,三種環境。在人生的坐標上,從校園教師、機關干部再到第一書記,周海春心中嘗過了不同滋味。“作為一名黨員,就要時刻牢記使命,嚴格服從組織安排,無論在哪里都要完成好組織交代的任務。”周海春說道。接到駐村幫扶任務的第一時間,周海春便趕到了工作地點。四年時光轉眼即逝,四季也已變換了數輪,無論春秋、晨暮,在康莊村內,村民們始終能夠看到周海春走過的身影,熟悉而又親切。這四年里,從一遍遍來回摸透村情,吃透民意的行走中,周海春幫助困難群眾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改善了村民生活居住的環境,也收獲了大家的真心擁護。
“能夠實實在在做一些事,無論怎樣的身份,都一樣會獲得滿足。”周海春深情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