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es249/BeyondPic/2016-4/28/163724lljqjnnpyuyydd44.jpg)
谷雨過后,氣溫逐漸升溫,午后的陽光已經有點灼目。在花牛鎮白家河村支部書記白青軍的陪同下,記者來到位于白家河村的天水興農友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棚里一排排的菌棒擺放的整整齊齊,看起來蔚為壯觀,工人正在忙著采摘蘑菇,一派欣欣向榮的氣息。
![](/Files249/BeyondPic/2016-4/28/163721qay6vu6ut0ojq0zh.jpg)
興農友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5年9月,流轉土地46畝,主要經營各種菌類的種植、運輸、銷售,位于花牛鎮白家河村巧河,法定代表人王建安。
![](/Files249/BeyondPic/2016-4/28/163717v47kfgky6emezqhg.jpg)
52歲的老王是白家河本地人,初步印象是十分精明健談:“成立合作社之前我已經種蘑菇、金針菇10多年,但一直都是小打小鬧,想擴大規模,技術上莫問題,就是缺資金。去年精準扶貧貸款幫了我的大忙,我貸了200多萬元,建了21座溫室棚,種有蘑菇、香菇、海鮮菇、茶樹菇、雞腿菇,剛好趕上今年春節菜價好,頭茬出菌就來了個開門紅。”
![](/Files249/BeyondPic/2016-4/28/163715hic4f5iw5331cce1.jpg)
在蘑菇大棚里,記者見到了正在采蘑菇的趙大姐,交談中趙大姐告訴記者“我家的地就是給他們合作社流轉了,現在我就在合作社打工,活不吃力,一天80元,既能掙錢又能顧家,好的很。”老王的大兒子王其隨即對記者介紹,自他們家合作社成立以來已經創造30余個勞動崗位,帶動村里20余戶村民就業,帶動村民人均年收入能增加2~3萬元。
![](/Files249/BeyondPic/2016-4/28/163714mz2mapoaoa8oaa88.jpg)
談到以后的發展規劃,老王是胸有成竹“要建成集菌類種類開發,菌類種植,菌袋生產銷售,技術指導,深加工,運輸銷售為一體的產業鏈,市場瞄準的就是東南亞,出售罐裝鮮菌。下一步準備再流轉30畝土地,建一個香菇深加工廠和小型冷庫,延長產業鏈,同時注冊商標,打造自己的品牌。最近正準備到上海去找合作伙伴簽合同,已經初步達成合作意向。”
![](/Files249/BeyondPic/2016-4/28/163713uob0iana00ltcn9g.jpg)
老王家里有四個大學生,大兒子、兒媳,二兒子,小女兒,四個大學生都在合作社里幫忙。看到記者的疑惑,老王笑著解釋“現在外面就業也不樂觀,加上我這里也需要人手,用自己人更放心。老大學的工商管理,老二學的財會,小女兒學的現代教育,剛好在合作社都能派上用場,與其在外面給別人打工還不如回來幫我。再說好多新的技術、理念我都跟不上,以后的發展壯大還要指望幾個娃娃里。”對于父親的安排,王其兄妹三人都積極支持,并且都很快的進入了角色。團結、堅持、奮進、活力,是這個家庭團隊的精神特征。
![](/Files249/BeyondPic/2016-4/28/163717p9ys5ijaf35irdwx.jpg)
土生土長的老王在自己致富的同時沒有忘記村里的鄉親,目前合作社里吸收了43戶貧困群眾。他打算進一步擴大種植面積,讓更多的村民加入的菌類種植的產業里來,帶動更多的群眾走上產業致富的道路,同時把合作社打造成地方龍頭企業。
![](/Files249/BeyondPic/2016-4/28/163719saim5iwkvkwacvjv.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