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耕大忙時節,記者來到麥積區黨川鄉,只見房前屋后、田間地頭,到處都是農民育苗勞動的身影;放眼望去,黨川鄉溝溝洼洼、山山梁梁的片片耕地,都被育上了新綠。
在花廟村,記者碰到正給樹苗澆水的張明明。他育苗已經4年了,現育有4畝多油松、白皮松和華山松樹苗。“去年一畝多點苗木賣了4萬多元,今年擴大了面積,收入10多萬元應該不成問題。”村主任任永生告訴記者,近兩年,由于育苗經濟效益看好,村民將耕地改作育苗,去年全村育苗收入在10萬元以上的有9戶,5萬元以上的達24戶,育苗產業成了全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
據了解,黨川鄉培育的苗木以綠化樹種為主,包括油松、白皮松、華山松、樟子松等,多銷往陜西、河南、山西等地。以白皮松樹苗為例,去年一株三年生白皮松樹苗賣價3元,一畝地可育3萬株,年均每畝收益可達3萬元。良好的經濟效益,促使當地群眾的育苗積極性空前高漲。目前,該鄉已發展育苗專業村8個,占該鄉行政村總數的80%,全鄉戶均育苗1畝以上,已培育各類綠化苗木3683萬株,嫁接蘋果苗木150萬株,大櫻桃80萬株,育苗產業儼然成為該鄉農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